导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人,但也有许多隐士,我国隐士规模乃是世界之最。要知道,隐士的生活常常是神秘莫测的,所以若是能够请隐士出山,那真的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那么,隐士鼻祖是谁?隐士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古人
隐士鼻祖
许由,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高洁之士,是尧舜时代的有名贤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位隐士。
尧在位的时期,他率领着许姓部落在今颍水流域的许昌、汝州、登封一带繁衍生息,后来这一地区就成了许国的封地,他本人也成为天下许姓的始祖。许由性情高洁,贤名远播。传说曾经做过尧、舜、禹三位上古贤君的老师,因此被后世称为“三代宗师”。尧帝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打算把帝位禅让给他。许由听到后,就到颍水河边清洗耳朵,以示自己无心于权力富贵的精神。后来尧帝想让他做大官,许由也坚辞不受。最后就隐居于箕山,自耕自食,日出躬耕,日落而息,寄情予山水田园。只做闲云野鹤,潇洒徜徉于自由的天地之间。不愿做笼中之鸟,为世俗凡物所累。
许由的这种淡泊名誉利禄、厌恶官场、归隐山野、亲自耕种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思想的最早源头,对后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隐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隐士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隐士”主要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按照《庄子·缮性》中的看法,隐居并不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是一种人生的“权态”,所以乱世中往往产生大量的隐士,隐士文化在魏晋时期的盛行即是如此。
其一,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其二,与当时的学术气氛有关。
其三,与当时的战乱环境有关。
其四,与个人的生命气质有关。
即使蛰伏山林,亦能隐控天下
古人
即使当了隐士,蛰伏山林,有些隐士依然可以啸傲山林,隐控天下。在南朝的一百多年间,京口(镇江)的隐士、文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南朝。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祖冲之的圆周率等。不仅如此,京口还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矛盾融合,在镇江的山林中,非仕非隐、亦仕亦隐,潇洒自如。
这种和谐统一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后来的陶弘景。陶弘景虽隐居在茅山之中,但他对国家大事还是十分关注。更有意思的是,梁武帝每有征讨吉凶大事,都派人前往茅山咨询,一月中就有数次书信往来,梁武帝对陶弘景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所以人称“山中宰相”。虽然山中“宰相”不拿俸禄,但梁武帝常给他丰厚的赏赐,以充咨询费。
在《宋书·隐逸传》中,名列第一的隐士戴颙,与其父戴逵、兄戴勃父子三人都以隐逸而著名。戴颙是著名的雕塑家和音乐家。后来弃官摒世,应衡阳王刘义季之邀到京口隐居。其实,他的隐逸并不真切。他常常与官吏士绅游山玩水,与刘宋的皇族有着密切关系。有一次,刘宋的皇子们铸造了丈六高的佛像供在瓦官寺,铸成之后,嫌太瘦了,工人却无法修改。于是找戴颙来观看。戴颙说:“不是面瘦,而是手臂、脾肉太肥硕了。”等除去手臂、脾肉的肥处之后,果然脸部不觉得瘦了。众人因此大为叹服。从某种意义上说,戴颙应该是“山中学士”。
“山中宰相”、“山中学士”是一个进退得宜、绝顶聪明的参政方法。一方面,和朝廷疏远了,可以避免许多在朝廷无法避免的人事纠纷、朋党倾轧、权力斗争,另一方面,仍然可以资治政务,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能够和朝臣一样发表意见建议,但不必像朝臣一样负责实施这些意见建议;看到容易解决的事,他可以写好“隆中对”,见到难于措手,他完全可以不管,所以他的设想总是正确的;他能够像臣下一样为皇帝出谋划策,却不必像臣下一样受皇上的气,因为他是大隐士,皇帝为了博取求贤的好名声,对他一定十分尊敬。
于是复杂的朝堂和飘逸的山林,和谐在被融入理想境界——既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有隐士的美名却不必受山林的冷清,有朝臣的能量却不必三跪九叩。于是,啸傲山林的隐士和玉堂金马的大臣,这种微妙的关系,形成了京口千余年的独特文化——山林文化。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隐士鼻祖是谁,隐士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