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大与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域文化也因此而纷至沓来,侵袭和影响了这块古老的土地: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了解本地的节日。那么,雍和宫二月初一打鬼习俗是什么?雍和宫打鬼的起源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鬼
雍和宫二月初一打鬼习俗
雍和宫每年于旧历正月三十日(小建则为二十九)举行演鬼,二月初一日早晨打鬼。循例为庙会期。
“打鬼”一语,是汉地民间的俗称,喇嘛称为“部勺”,又叫“跳布扎”,“跳”是汉语,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语的音译,伏魔驱祟的意思。黄教的所谓“魔”和“祟”,是指当时依仗权势反对佛教的贵族。“跳布扎”是黄教利用宗教的大型乐舞剧,所以演出时要做出种种愤怒可怖的表情,使邪魔外道慑服。
雍和宫在东城北新桥北雍和宫大街。它的旧址是明朝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为他的四子胤(清世宗雍正)在此修建了亲王府,名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1723年),就按过去的规矩,凡皇帝住过的地方,不能再做他用。于是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留做皇家的游乐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提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将雍正灵柩停在雍和宫内,限令于十五天内将主要殿堂由原来的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打鬼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西藏某王欺压百姓,百姓不堪其苦,便以跳神诱藏王往观,众百姓遂刺杀之。为了纪念,每年循例举行“跳布扎”。
二说,乌斯藏的地区有一石屋,久为邪祟所据。白日抢夺人们的食物,夜间尤甚。该地喇嘛便戴了面具,扮成诸天神、护法,入石屋将魔鬼捉住痛打,石屋之祟遂被驱逐一空,所以称之为打鬼。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求一年的吉利平安。
三说,唐时西蕃某王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毁灭佛法的恶王朗达尔玛。此王系吐蕃(藏地土称)著名的宗教贤王可黎可足之弟,唐开成三年(838年)朗达尔玛杀其兄,自立为赞普(国王)。
鬼
继位后,一反兄长所为,肆意灭佛、焚经拆庙、驱逐僧侣,以致吐蕃佛教顿衰。当时,吐蕃有个被逐的僧人名叫拉隆巴勒多尔吉,为了重新弘扬佛法,决心将朗达尔玛杀死。于是他将一匹白马涂成黑色,自己穿上一件黑面白里的大袍子,暗藏一把短剑,跑到布达拉宫附近,跳起舞来。朗达尔玛听到观众的喝彩声,不知是计,命令他进宫表演,拉隆巴勒多尔吉进宫后,拉开舞步,满场跳跃,当他接近看得入迷的朗达尔玛时,突然抽出短剑刺死了他。宫里顿时大乱,他乘机跑了出来,跨上马,猛抽几鞭,渡过了滚滚的拉萨河,涂成黑色的马经河水浸洗又恢复了白色,同时他将黑袍反穿起来,成了白袍。待朗达尔玛的卫队赶来时,已找不到黑人黑马,拉隆巴勒多尔吉获胜而去。暴君死后,吐蕃佛教又兴盛起来。
后世,称拉隆巴勒多尔吉所跳的舞为“黑衣舞”。据藏文佛经所载,“跳布扎”形成于喇嘛教。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道”及拉隆巴勒多尔吉刺杀恶王朗达尔玛,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庙,每年都要举行“善愿日”佛事,同时跳“黑衣舞”,以示庆祝。到清康熙五十九年传到北京的黄寺。随后,雍和宫每年都要举行“跳布扎”的宗教仪式。
是日,在殿上,宗喀巴圣像前,广陈供养,大型蜜供、面鲜、套饼、鲜果,摆列齐楚。设三面“门”字形的馒头桌子,燃灯数百盏。东西两条供案上,满布“八令”面做的“满扎”(宝塔)。
下午一点,鸣角招集上殿,随后,主持喇嘛登上设在佛对面的“替僧宝座”,盛大的“善愿日”就拉开了序幕。
嗪经、奏乐后,即在天王殿前跳布扎。此是大型乐舞剧,共分十三幕。
经过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白救度、跳绿救度、跳弥勒、斩鬼的十二幕后,残害众生的魔王方被正法。恶魔被诛,佛心大快,在鼓乐声中进行的第十三幕中,众喇嘛走出昭泰门将面人火化,象征魔瘴已被消灭。
次日(二月初一),凌晨拂晓,全庙的喇嘛列队出庙,环绕庙墙一周,谓之“绕寺”。表示清查魔王潜伏在民间的党羽,来个“清乡安民”。
清代,雍和宫的打鬼是皇帝主持的,由当时的步兵统领衙门具体承办,甚至跳布扎用的袍褂均系宫廷刺绣。打鬼前夕,天王殿前就要搭好看台。有时皇上亲临观礼。其他王公大臣也都穿着补服,挂着朝珠,翎顶辉煌地赶来看热闹,场面十分隆重。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雍和宫二月初一打鬼习俗,雍和宫打鬼的起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