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可是节俭的传统美德却慢慢被遗忘,在餐桌上,浪费的现象变得十分普遍。尤其是古代,总是举行各种各样的宴会,那么什么叫宴?宴会名目繁多是怎么回事?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宴会
什么叫“宴”?
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词。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江宴”等等。
宴席
老北京有句话,大年三十的饭桌上没外人。这是一年中一个家庭最温馨最祥和最喜庆的团圆饭,老年人是这个饭桌上最受尊重的人。中国具有传统的养老美德。中华民族以孝为核心的敬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孝”产生于以血缘关系形成的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的殷代社会。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圣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的《孝经》第一章中就记载孔子开门见山地告诉他的学生曾参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孟子》一书中“孝”字就出现了二十八次。孟子强调“养亲”,即子女奉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行,这一点也在每日三餐的具体过程上显现。
笔者曾聆听过吴晓铃先生讲解《说文解字》的课,吴先生在谈到“孝”字时说:“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绝非是信手拈来凭空臆造,孝顺的孝上边一个老字头下边是一个儿子的子,这就是告诉我们晚辈孝顺老人要像头顶着那样去做、去尊重。”因此,老人是家庭饮宴中上座位置的固定享有者,如老人生病不能坐桌,则应把这个位置给他空出来并且摆上碗筷和酒杯,以示老人和我们一同进餐。此时如家中还有因各种原因不能回来同桌吃饭的家人也应在适当的位置留出座位摆上碗筷。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什么叫宴,宴会名目繁多”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