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众多西方节日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热衷过“洋节”,传统节日在有意无意间被淡化。老一辈人慨叹“过年味淡了”,节日欢乐也少了,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逐渐被年轻一代遗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场“节日之争”?如何看待西方节日的涌入?想知道传统节日传承的文化内涵,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
节日
如何看待西方节日的涌入
据调查,从1998年的圣诞开始,北京的西单、王府井等大商场在每年12月15日左右就摆出圣诞树,上面挂满各种各样的小饰物,100%的专卖店工作人员戴上了圣诞老人专用的俏皮帽子,站在门口啪啪地拍手促销。上海城里,70%的14至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当被问起“七夕节”时摇头不知,却对舶来的情人节津津乐道。在辽宁,2005年情人节当日,14家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达到春节长假日销售额的最高峰,实现商品销售额7341.3万元,同比增长39.8%。
一项调查显示,每年过圣诞节的人群中,18岁至28岁之间的年轻人是主力军,而28岁以上的人群在过圣诞节的人中位居第二。但是许多年轻人对“洋节”是怎么回事也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大家热闹我也要热闹。另一方面,东西文化的大融合,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年轻人盲目追逐时尚,也造成了“洋节”的泛滥。
而精明的商家瞅准了年轻人对“洋节”的偏爱,每逢佳节倍思“金”,抓紧时机扩展商机,大肆炒作。以至于专家指出:“‘洋节’大多是商人炒作起来的。”
就此,著名民俗学家、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先生说:“中国的端午节、清明节等很多优秀的传统节日都已被慢慢淡化了,现在很多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些节日该怎么过,商家炒作洋节,孩子们也就跟着过洋节。”
他认为应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对于传统节日,一些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他。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水平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节日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当务之急要还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他说,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须有传说,必须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赛龙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蒿、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观出中华民族那种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的。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其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
传统节日的形成,经历了我们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凝聚,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节日的“土洋之争”中,传统节日并不缺少精神层面的东西,关键在于真正让民众发自内心地认同这种出自本土的文化,使之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其实像元宵、清明、端午、重阳这些节日,本身都是重亲情、极富人情味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我们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七重八节”,包括正月正(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簪柳节(穿红衣绿袄,古代的植树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虫王节”(打扫卫生的节日)、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八节则指四立、两至、两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有的被淡化,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专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同时,这种变化也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如何看待西方节日的涌入,传统节日传承的文化内涵”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