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太阳在什么时候都有,远古时期人们解释太阳的运行,似乎只有神话这一说法最为有道理,古代的《山海经‧大荒东经》提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是说在汤谷这地方有扶桑树,每天太阳都会到这里来,它是由乌来载着在天空中运动,所以也就有“金乌负日”这种说法。那么,古代就有关于黑子的记录吗?我国古代的太阳黑子叫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太阳
古代就有关于“黑子”的记录吗?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风暴,因为它的温度比它附近的太阳表面温度低,所以显得暗些。现在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黑子记录,是我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的《汉书·五行志》,其中这样写道:“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意思就是在三月乙未那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显得发黄,在它的中央部分有黑气,好像钱那样大。
实际上早在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汉书·五行志》已早有对太阳黑子的记录,“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意思是这个四月,太阳边侧有黑子像弹丸那样大。我国古书的记载常有“日中有三足乌”的记载。所谓“三足乌”,其实就是指太阳黑子。据统计,从汉朝到明朝,我国共约有100次的太阳黑子记录。
中国古人对于黑子的观测非常精密。他们用“如钱”“如栗”“如飞鹊”等词汇形象地表示黑子的形状;用“三日乃伏”“数月乃销”等来表明黑子的出现和消失;用“日赤无光”“昼昏日晡”等来描写观测时的情形。
我国古代的太阳黑子记录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天文遗产。当时所观测到的黑子周期以及种种形状,都和近代所观测的相符合。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从这些黑子出现的日期和间隔求出太阳黑子出现的大概周期,计算结果为11.33年,经过现代观测的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这些珍贵的太阳黑子记录资料对于研究太阳物理以及日地关系和气候变迁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阳
我国古代的太阳黑子叫什么
我国古代的太阳黑子被称为“金乌”或“三足乌”。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日中有踆乌。”《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细:“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从汉朝的河平元年,到明朝崇祯年间,大约记载了100多次有明确日期的太阳黑子的活动。在这些记载中,人们对太阳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甚至变化都有详细的记载。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的早川尚志等学者在中国史籍中发现了更多对极光及太阳黑子的记载。早川尚志等研究者借助我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发的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通过这个数字化的史料库,研究者们将“黑子”、“赤气”这些关键词输入检索,即可快速得到从史记到清史稿的所有正史记录中的有关条目。
其中最著名的几次记载如下:
早川尚志等学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的地方志《栾城县志》中,发现了同一时期对极光的记录:
“清官咸丰九年……,秋八月癸卯夜,赤气起于西北,亘于东北,平明始灭。”
“赤气”中国古代对极光的称呼。
1770年曾发生超强太阳风暴。早川尚志等学者在同一时期的《洞庭湖志》、清朝正史《清史稿》和《寿光县志》、《昌黎县志》、《亳州志》等地方志中发现有22处极光记录。通过对22处极光记录的研究,结合日本史籍,研究者们对本次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的持续时间有了了解:在1770年9月10日至1770年9月19日期间,地球始终处于强太阳风暴的吹拂中,其中,9月17日的极光记录最为密集。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由于古人没有现代天文观测设备,因此当他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太阳表面出现黑子时,意味着黑子结构已经相当明显。
早川尚志等学者在记录明朝天象的《天元玉历祥异赋》中,发现时人对太阳黑子和极光的记载,“日中黑气”指的是太阳黑子,夜间“赤气竟天”指的是极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代就有关于黑子的记录吗,我国古代的太阳黑子叫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