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都知道心理学,这是一个学科,我们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让我们心里变得健康,若是问你心学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心学是心理学吗?想知道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心理学
心学是心理学吗?
这里讲的心学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心理学。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是随着儒学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缓慢发展中慢慢独立发展出来的。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追本溯源,它最早可推溯到亚圣孟子,而北宋的程颢为开其端,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从而与朱熹的理学可以分庭抗礼。发展到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次提出“心学”两字,并且进一步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从此,心学开始有了自己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其实,心学不同于其他的儒学,其重点在于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在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的概念。
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一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殊途同归
心学毕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因此,它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已在近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逐一验证。心学的实修实证,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心理学所倡导的实证实验有着同样的求证意义,因此它们之间的很多结论,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
例如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良知,知善知恶”;心理学其实也是非常认同的。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罗默,就用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确实具有天生的良知。六个月的婴儿在观看帮助别人的几何形状和害人的几何形状的视频之后,就会流露出对助人的几何形状的喜欢,以及对害人的几何形状的厌恶。虽然他/她们可能还不会说话,也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但已经自发地流露出辨别善恶的能力。一岁的孩子,就会伸出稚弱小手惩罚害人的玩偶,以及抚摸奖励助人的玩偶。
由此可见,心学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悟、实践经验以及以事业的成功来验证其智慧,而科学的心理学是用实验和数据的方法来验证同样的道理;两者殊途同归,一致于心。
心学
第二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心学提倡的是感悟修行,当我们的意念产生好恶之分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判断的,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良知来行动。有时候这种良知的准则与外部的约束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所处的环境和认识;如果没有冲突我们就可以顺势而行。因此,“良知”就是“天理”,也就是不要在意外部的约束,要按照自己的天理行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亚近代史上,革命家和改革派都比较喜欢阳明心学的原因。阳明心学是一种积极的学问,一种行动的学问。
而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细节,也就是普通人的认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规律。当我们不能够达到心如明镜的时候,也就是不能感觉到善恶的时候,或者悟性、造化、知识让我们悟不到想不通的时候,心理学的规律,就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因此,心理学对细节的分辨和分析,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自我的修行、探索和分析,也可以对心学的假设进行逻辑的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更能够帮助哪些悟性不够的人以防走火入魔。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珠联璧合
以张之洞的话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心学讲的是道和势,它是中国人的体,是我们修身养性,升华超越所笃行的大道理。心理学强调的是方法和技术,也因而使得其更加世俗和济世。传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的所产生的科学积累,可以很容易地在其他个体身上得到观察或重复;而心学的智慧需要每个个体的领悟、努力和践行,反而不那么容易得到普及。这样的理解,其实并不是将二者区分开来,而是符合心学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知行合一恰恰也是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研究所发现的人类心理的活动特色。
我们所有的知识、概念、领悟、观念和智慧都不仅仅是作为抽象的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海马系统之中或者我们的观念意识之中,他们一定是通过我们的身心体验来表现出来的。虽然我们人也有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情形,这只能说明,人也会有知行不一的时候出现,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不一致,而且也有意愿去面对和解决这样的矛盾。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知行是一体的。知识也是可以产生或促进行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一种具身认知的体现。我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喻丰教授,几年前就提出来人类的道德行为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很多具体的外在的形式和物理变量来操控的。因此,体可以为用,用也可以转化为体。体用合一,珠联璧合。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心学是心理学吗,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