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管是什么领域,都会产生一些流派,有些流派的代表人物我们都很熟悉,因为是领域里的佼佼者,有这诸多贡献。那么,中医主要分为哪些流派?中医各流派主要代表人是谁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医
中医主要分为哪些流派?
中医学的形成就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医学精华部分的继承和发扬,其实本无流派之分,因为不同医生主治的领域不同、相同的医术掌握的程度不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流派。在古中医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盛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脾胃派: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寒凉派:以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刘完素为主要人物,刘完素提出“五运六气”的理论,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
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提出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
温病学派:以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
火神派: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
中医
中医各流派主要代表人
1.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是最早形成的学派,奠基人是医圣张仲景。该学派的医家以发挥《伤寒杂病论》的理法方药为主要学术特色,并形成有特色的临证诊疗体系。著名代表医家有成无己、朱肱、孙奇、韩祗和等。近现代伤寒学派的医家有万友生、胡希恕等。
2.寒凉学派(也叫河间学派)
寒凉学派又称“攻下学派”、“清凉派”或“河间学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所创。他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倡导火热论,主张“六气以火热为本”,“暑即热也,火与热,同出异名”,认为火热是致病的首要因素。代表医家有刘完素、葛雍、张从正等。近现代属于此学派的医家有冉雪峰等。
3.温补学派(也叫许学士学派及易水学派)
温补学派又称“温补派”、“温阳派”、“温法派”、“许学士学派”及“易水学派”。该派源于《黄帝内经》及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宋·许叔微为代表,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扶阳以治温热病,擅长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葛根等以发表散邪,使邪从汗解。近现代属于此学派的医家有吴佩衡、范中林等。
4.温病学派(也叫叶天士学派)
温病学派是明清以来中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以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叶天士、薛雪等为代表。该学派是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并创立了温病的学说和方法体系,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纲领性辨证方法,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温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只停留在伤寒的范畴和方法上的局限,使温病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属于此学派的医家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
5.丹溪学派(也叫养阴学派)
丹溪学派又称“养阴学派”、“丹溪学派”,以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为代表。该学派强调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立法重视滋阴降火,认为火是万病之源,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人体观及疾病观,并创立了以“滋阴降火”为主要治疗法则的“养阴学派”。近现代属于此学派的医家有吴鞠通等。
6.补土学派(也叫温补脾土学派)
补土学派又称“脾胃学派”、“温补脾土学派”,以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代表。该学派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治疗一切疾病皆应以调理脾胃、补益中气为首要原则,并创立了以“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补益药方为主的“补土”治疗法则。近现代属于此学派的医家有黄元御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医主要分为哪些流派,中医各流派主要代表人”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