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综合 下一篇:没有了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刚刚

导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说的就是七夕节,七夕始于汉朝,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称乞巧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唐朝诗人林杰的一首《乞巧》诗。诗中展现了一幅场面广阔、千家万户穿针乞巧的风俗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时期七夕乞巧的盛况。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俗称“巧节”。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世人认为织女是一位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她织出的云锦绚丽多彩,变幻无穷。她在人间与牛郎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时,常常把自己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人们。于是,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人间的女子们便拜织女、乞智巧。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多是未婚少女和新婚少妇,所以,七夕又被称为“女儿节”。

我国七夕乞巧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最早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见于东晋时期的《西京杂记》,书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说明早在汉代就有了七月七日乞巧的活动。南朝时期又发明了利用蜘蛛结网占巧的方法。南朝宗惊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嬉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巧。”

到唐宋时期,乞巧已经演化为一个民间的盛大节俗活动。如《东京梦华录》就曾详尽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府过乞巧节时的盛况:“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当时的京城在七夕前夕,各种应节时物充盈于市,满街罗袖珠翠,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到处都有卖七夕节玩具的。如磨喝乐,这是一种泥塑的玩偶,造型多为天真烂漫的小儿,手执荷叶或荷花,被称为“执荷送巧”。后来这种泥偶制作越来越精美,用雕木彩装作栏座,有的用红纱碧笼,有的饰以金珠牙翠,价格不菲,一对可高达数千钱。皇宫、贵族之家和普通百姓都争相抢购。大人们也会给小孩子买新鲜荷叶,让他们拿在手里,就像在模仿磨喝乐。开封城里还有人用蜡塑铸凫雁、鸳鸯、龟鱼等,并为之绘上油彩,披上金缕,放进水里浮游,谓之“水上浮”。在七夕前几天,找一块木板,上敷一层土,撒上粟种,待长出嫩苗后,再置上小茅屋、花木等物,作田舍小人,都是村落的样子,称之为“谷板”。将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街上还有“果食花样”出售,这些果食花样由油面糖蜜作成笑靥儿,奇巧百端,后被称为巧果。另外,人们还把绿豆、小豆、小麦等放入瓷器内,用水浸泡使之发芽,等长出数寸,就用红蓝的彩色丝线束扎起来,称之为“种生”。节日中,城中的女孩都特意穿上新装,相互夸耀自己鲜丽的服饰。到了初六和初七的晚上,富贵之家会在庭院里结扎彩楼,称之为“乞巧楼”。摆放上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男孩子做诗,女孩子呈巧,焚香祭拜,是为“乞巧”。妇女们则对月穿针,或将蜘蛛安放在盒子里,次日观看,若结网圆正,就认为是“得巧”

历史发展到近代,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在保留古风的基础上,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主要有占巧、斗巧、看巧、听巧等活动,而各地姑娘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风俗趣味十足。

七夕

各地乞巧活动中很多都是从拜织女开始。一般是在庭院里设置香案,摆上供品,如时令鲜果、巧果点心、香脂香粉等化妆品以及女孩们事先做好的一些精巧女红等等,然后观看牛郎织女双星,祭拜织女,请织女下凡传授技艺,并乞求智巧、美颜和美好姻缘。正如民间流传的一首《乞巧歌》所唱的那样:“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山东单县一带的少女们,在七月七日的晚上,会穿上新衣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里,祭拜织女并唱请织女的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唱完以后,旁边有老太太给每个姑娘递上针和线,姑娘们借着微光比赛穿针。穿上线的姑娘们就算得巧了,而且谁穿得最快谁最巧。胶东一带的姑娘们则在设香案、摆供品前,先聚在一起用彩纸做一个精致的纸人,画上眼睛、鼻子,将其当作巧姐祭拜。姑娘们对着纸人儿,祈求赐巧,并将自己的心愿向巧姐提出来:

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

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

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

陕西一带的姑娘们则在乞巧节这天晚上聚在一起扎“巧姑”,她们精心扎制一个一米多高的草人,并为它穿上漂亮的花衣裳,称其为“巧姑”或“巧娘娘”。然后姑娘们将巧姑安放在庭院里,供上瓜果,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青葱,投入水中,然后看月下的投影,占卜各自的巧拙。另外,姑娘们还会进行穿针引线和剪窗花的比赛活动,进行斗巧。

北京过去从七月初一开始,就在各大道观设立祭坛祀北斗七星,称“七星斗坛”,并连作法事。梨园届时也上演应节戏剧,如《长生殿》、《天河配》、《鹊桥会》等。各种应节商品也在各庙会上市,如牛郎织女画、乞巧楼、七巧针、巧果,各种女用的香粉胭脂、孩童玩具、七巧板、时令鲜果、祭星的香烛等。通常这天祭拜织女的妇女不分老幼,中老年妇女乞福寿,青年妇女乞子、乞夫爱婆疼,少女们则乞巧、乞貌、乞美好姻缘。另外北京和各地一样有在乞巧时投针占巧的习俗。在七月六日将一碗清水置于庭院中,到七日中午,一般水面上便形成一层水膜。妇女们便将自己平时用的绣花针漂浮在水面上,观看绣花针的投影,如果针的投影纤巧美观,如云彩、花朵、鸟兽、鞋、剪刀、如意、宝塔等形状,则谓“得巧”;如果针的投影粗大不成形,或成锤、槌、杵等形状,则意为“拙”,谓之“输巧”。输巧少女常因此哭泣起来,并决心学好女红,绝不在将来成为一个拙妇,周围女伴和长辈妇女也会对其竭力劝勉。满族妇女投针占巧却带有自己渔猎民族的传统,她们用自己选择的松针来代替绣花针。还有一些地方妇女将黍苗削成针形或者用巧芽来占巧。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导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说的就是七夕节,七夕始于汉朝,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七夕看巧云的习俗,七夕这天可以洗头发吗

导读: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但是古代过七...

七夕看巧云的习俗,七夕这天可以洗头发吗
七夕节巧食巧果,生巧芽和烙巧花的习俗

导读: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除了浪漫,还有很多...

七夕节巧食巧果,生巧芽和烙巧花的习俗
七夕节的诗词,七夕节最美的古诗词

导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七夕留下动人的诗篇:有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有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

七夕节的诗词,七夕节最美的古诗词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导读: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天气温暖,草木飘香,繁星闪烁,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浪漫又神秘如今又是一年七夕节,你知道七...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导读: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通过喜鹊搭成的桥相会...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月饼圆圆甜又香,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导读:月饼与中秋节时明亮皎洁的圆月相对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含义,即团圆的主旨,所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因...

月饼圆圆甜又香,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汤圆年糕赤豆粥

导读:冬至时节,南北的美食习俗是不同的,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有着吃汤圆的习俗。至今民...

冬至饺子夏至面,汤圆年糕赤豆粥
万点银花中元普度,七月十五中元节介绍

导读:万点银花中元普度,这是怎么回事?这说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可以说是道教、佛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

万点银花中元普度,七月十五中元节介绍
灶神何许人,关于灶神的有趣传说

导读:祭灶神是小年的习俗,也是小年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那么,灶神何许人?关于灶神的有趣传说有哪些呢...

灶神何许人,关于灶神的有趣传说
著名的戏剧有哪些,古代都爱看哪些戏曲

导读:戏剧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现今不少活动都与戏剧相关,文学与环境交融带来别样体验,戏剧集市重新定义生活的理想,让大家欢...

著名的戏剧有哪些,古代都爱看哪些戏曲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导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说的就是七夕节,七夕始于汉朝,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又称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