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和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在唐德宗时期设立,定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和节与“二月二”春龙节逐渐融合,所以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和“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那么,中和节的起源是什么?龙抬头起源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龙
中和节的起源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说的是中和节一日祈福纳新,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北方,二月二,又叫作“龙抬头”,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作“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其实在历史上,起初中和节和春龙节并非同一个节日,随着中和节流转演变到后期,中和节与二月二逐渐相融合,人们统称为中和节。张勃在《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中认为,中和节既是国家政策性的节日,在娱乐活动受到国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会意犹未尽地把活动延续到第二天。中和节与二月二关系密切,王晶晶在《国家与社会视角下的唐宋节日研究》中推断,在中和节后期的沿袭中,二者相融合,节俗不断糅合,既保留了中和节之名,又增添了二月二的节俗。
二月二
“龙抬头”起源
“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指的是天上的星宿,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天上有指引世界运行规律和象征人命运的星星。春秋以前古人把天上星宿划分为四大分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一象又分为七大星宿,它们是不同的恒星在宇宙组成的图案。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就将它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二月二”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传承,尽管其节俗时有变化,但其最早庆祝春天到来、祭祀句芒神、祝愿今年丰收的美好愿景一直没变。《尚书大传》曰:“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则说:“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由此可见“二月二”正是迎春和万物生长的象征,百姓都会祭祀句芒以祈丰收。明代杨慎《春雨》有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农歌:“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和节历经岁月慢慢地和“二月二”混为一谈了。带有传奇色彩的句芒神的加入,说明中和节与农事关系密切,并且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农耕转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日。在唐代,中和节也是有劝耕文化的。唐德宗鼓励农桑,使知稼樯之艰辛,中和节节庆宴享之余,于东郊躬秉耒耜,行籍田之礼,以表率天下,劝其农耕。无论是唐代人还是更早些时候的古人,无论生存生活条件如何艰苦,都会祭句芒神,向天祈福,以求丰收。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和节的起源,龙抬头起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