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那么,立春的风俗打春牛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立春
立春节气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民间称立春为“正月节”,“立,始建业,春气始而建立也”(见王象晋《群芳谱》。在全年二十四个节令中,惟立春的典故最多,其缘起也最古,与其有关的有如行春、迎春、打春、宜春、踏春、拜春等等,食俗上还有置春盘,吃春饼的做法。
立春,从阳历上很容易推算,总是在每年二月四日或五日中的一天。阴历则不一定在正月里,也许就在头年的腊月下旬,所以就会出现“头年春”和“年后春”,若闰月的时候,还会有今年的立春在正月,下年的立春在十二月的时候,这便是民间常说的“两头年”。今年乙酉年,就是“头年春”,而甲申年则是“两头年”。
古代对立春极为重视,据我国有名的一部先秦古书《吕氏春秋》上记载,古代制度规定立春前三日,朝廷里管天象的太史就要叩见天子,报告哪一天是立春;农民则要更加看重这个节气,在全国各地旧时都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及不少农谚:“春打六九头”,“最好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等等。古时农夫耕作离不开牛,耕牛与这个重要的节气联系在一起当是十分自然和贴切的,表示春天来了,大地将要复苏,春耕将要来到。
最早的风俗是这样的:每年立春,在王城宫廷前的广场上,塑一头土牛,再造一个农人的塑像,这个农人名叫芒神。芒神手里拿着一条鞭子,赶着牛。这代表两种意思,第一是送寒气,表示春天来了,大地将要转暖,第二是表示一年的农事将要开始,马上到春耕的时候了。
立春
春牛的塑像并不是每年都千篇一律的。它还要表示出节气和农时的早晚。比如,这年立春早,在头年阴历十二月中下旬,那么,赶牛的芒神的位置就立在牛的前头,表示这年农事开始得早;如果岁尾年头立春,芒神就挨着牛身,同牛并排;如果正月初十或初十以后立春,芒神就跟在牛的后面。例如: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年闰四月,正月十一“立春”,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又逢“立春”,一年内有两个“立春”,这一年的农事也要随着季节来安排。古代民间没有历书,日历、节气是由朝廷颁发给地方长官的,叫做“授时”。所以传统的讲法叫历书做“皇历”。直到印刷术盛行以后,历书才普遍一点,早先也不是家家可备的。农民查考节气很不方便,所以用这样塑像的位置来帮助农民掌握季节。这也就是旧时代把立春这个节气看得这样重要的原故。如果按照《礼记》,那么这种制度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建国后的历本,春牛图上芒神的位置已不再讲究,建国前出版的有些历书上面的春牛图,芒神的位置还是按照立春先后安排的。
最初的春牛,只限于王城或诸侯国家的首府陈列。到后代,每逢立春,各州各县的衙门前,都陈列土牛、芒神的泥塑像,还有犁耙之类农具的模型。立春日的黎明时分,官员都要穿戴公服,祭祀神农氏,京都里是皇帝祭祀先农坛,做“藉田”的仪式,前面已经说过。因为据古代的史书上说,神农氏是我国第一个领导人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首领。各州府县也要祭神农氏,祭过神农氏以后官员们挨着次序,拿着鞭,在土牛身上抽三鞭,以示他们也都关心农业生产,亲自来做个榜样,鼓励人民努力生产的意思。这套“劝农”的仪式完成以后,围在旁边瞧热闹的农民,都争着把土牛身上的泥土挖一块回去,当做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兆头。因为有了抢春牛的风俗,就有人从这上面打主意做起生意来:用土塑成猫儿大小的春牛,立在木板上,有的还配上柳树、花鸟,涂上色彩,摆在街头出卖给农民。都市里的人也选些做得精巧的,买回家当小摆设,或当做礼品送人。这以后,又有了画的、剪纸的、刻印的春牛图。至于历本上印春牛图,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流行。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的风俗打春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