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优质课件(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课件编写工作,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的优质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
(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
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2【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在中国文学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形象。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具体深入地了解一位巾帼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二、朗读课文(8分钟)
第一遍,课件范读。
第二遍,全班齐读。
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合上课本,指名一名学生来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
第四遍:小组接力读全文。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木兰是怎样一个女子?请结合诗歌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2:这首诗歌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3:请找出诗歌中的对偶句、排比句。
1.不同组的6位学生完成题目。
3.教师归纳总结。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不同组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
3.教师总结归纳。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简繁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没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挑选一段,改写成300字左右记叙文。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3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4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 ,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整体内容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1、独立思考:各节内容不同,朗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 (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3、师生共同概括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贪图名利而热爱和平生活,有责任、敢担当等。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5、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自然,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2、以“学木兰 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5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6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 要求学生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习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 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教后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一直以来,它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绝对是一篇经典。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几点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等。这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都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7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3、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4、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重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阅读《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基础梳理”部分。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伤口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感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个人展示,师生点评。纠正错误之处。
③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将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小组解决。
②师生共同释疑。
③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观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这两句该如何翻译?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3、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根据各段内容口头复述课文内容。
4、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品味诗歌的语言。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8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2.体会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难点和重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民歌独特风格。
突破方法:视频范读,教师领读,学生展读,全班齐读,层层递进。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突破方法:过通学生勇敢质疑,自由提出疑问的方式,再由学生解答,教师补充,逐步讲解互文、排比、隐喻等修辞。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讲授法、品读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老师设问: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女子形象,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是?学生答出木兰。老师追问:那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的起源——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题目)
2、小试牛刀,预习反馈
①.文体常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齐读下相关的文体常识。
学生:《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师:同学们,南朝的代表民歌是?
学生:《孔雀东南飞》
师:对,《木兰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②.预习反馈
师:请大家读出PPT上红色字的读音。
师:请大家说出PPT上红色字体的注释。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
3、讲授新课
板块一:读。反复朗读,感受民歌风格。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赏《木兰诗》视频,体会朗读节奏和语气。
教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听读体会,自由的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教师:好,下面找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1:
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
同学们,这一段是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心理感受,假如此时你是木兰,你什么感觉?
学生:担心,着急……
教师:对的,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读的语速较慢,语气沉重,心事重重,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一下。
教师:很好,那第四段呢?这一段是在?形势如何?所以语气应该?
学生:战场上。战况激烈。读快一些。
教师:最后两句还应该深沉缓慢一些,读出最后战斗惨烈的状态。来,我们找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
教师: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下!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感知第五段,第六段木兰归家。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
板块二:问。提出疑问,鼓励质疑。
教师:同学们,请先翻译本首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标画。
学生翻译并思考问题。
教师:好的,有问题么同学们?
学生1:东市买骏马……
学生2:将军百战死……
学生3……
教师:好的,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帮忙解决?
学生4……
学生5……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讲一下刚才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首先,关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打开课本49页,看到第四题,请找出互文的`解释。
学生: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之间意思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
教师:请找出课文中其他互文的诗句。
学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教师:(ppt呈现互文的句子),思考下,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翻译?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补充。
再次赏析这几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其他修辞。
板块三:思。细读品味,深入探究。
经过答疑解惑,带领学生由修辞转入研究段落作用、分析人物性格和思考写法特色上。
细读品味·段落
教师:同学们,“雄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究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雄兔代表什么?雌兔代表什么?所以是运用了哪种修辞?
学生:男兵;木兰;比喻的修辞。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解释了原因。
教师最后呈现答案:以双兔奔跑,雌雄难辨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奥妙加以解释,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也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和乔装的巧妙。
学生大声读并记录到课本。
细读品味·人物
教师: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
教师:让我们系统的来总结下木兰的精神品质。(引导并板书勤、孝、忠、智、勇、爱美)所以,木兰身上既有英雄气还有女儿情。
细读品味·写法
教师:本文详写木兰从军前后,略写十年征战,用意何在?大家先思考1分钟,然后带着想法和你的搭档交流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先请学生起来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补充)这首诗虽以战争背景刻画人物,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性格,所以对于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板块四:悟。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深度思考·启发
教师:木兰为什么能屡建战功?
学生:武艺高强,机智勇敢。
教师:武艺高强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么?(引导学生将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联系起来,即有志向还要有行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木兰诗》,品味民歌凝练的语言;
2.以《木兰教会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9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讲授文学常识
向同学们介绍《木兰诗》选自于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称为“乐府双壁“
(三)朗诵课文,清点字词
请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诵课文,并稍作点评:“大家读得很有力量,但还是要注意一下个别的字词和停顿。”接着播放录音,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在黑板上书写重点字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愿为(wèi)市鞍(ān)马、鞍鞯(jiān)、辔(pèi)头、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万里赴戎(róng)机、朔(shuò)气传金柝(tuò)、赏赐百千强(qiáng)、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磨刀霍霍(huòhuò)、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待播音结束后,简单教读以上字词并延伸出课文中的两个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再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一遍,边朗读边试着翻译。朗读结束后,让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并逐一解答,控制在三到四个句子。若没有同学提问,则自行讲述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平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继续展示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中花木兰女儿身的形象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就回答再进行提问:那为什么这么温柔的淑女要让自己变身成为那么坚韧的男子形象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来问答该问题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1、背诵《木兰诗》
2、以《木兰诗》为基础,写一则小故事。500-600字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坦然,淡薄名利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0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
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诵读品味法。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
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
(二)导学过程
1、质疑人物形象
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
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你同意吗?
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
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你觉得呢?
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
(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
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
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
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
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
(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
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影设片情导境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师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诗初歌步诵感读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整走体近感木悟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
决心( )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
与亲人( )。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人品物读赏探析究
(课件展示)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体互验动反释思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总加结深存印储象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八、拓练展习延巩
伸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学生课下完成。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巾
木果敢坚强、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英
谨慎机敏雄
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范读)
需要注意的字音:(幻灯展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四)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3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4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木兰诗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兰诗的优质课件 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生字读音,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熟读背诵。
2、过程与方法:师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诵读、背诵。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民歌《木兰诗》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认识一下这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巾帼英雄。
二、新课。
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从文体来看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来看是一首叙事诗。乐府:原来指古代官府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除了文人诗歌和谱配曲外,还要广泛采集民间歌谣。它还指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到了南北朝乐府已经由音乐机构变为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①指名生范读。要求:生圈画重点生字。
②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在文中所找出的重点字,余生订正、补充。
③齐读全文。
2)感知大意
①生分组试译。
②请同学上黑板将自己在翻译中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小组及集体讨论解决。
③请以“木兰?”的形式简要概括本诗各小节的主要内容。
④复述故事。
3、细读探究:请以“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人,我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的形式简要概括文中木兰的形象。
三、总结。(内容、人物形象)
四、拓展。仿写句子: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
五、尝试背诵。(生根据提示试背后齐背)
六、作业。
1、改写《木兰诗》。
2、向班上同学介绍你心目中的女英雄。
教师寄语:木兰朴素善良、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献身,是一代巾帼英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争取将来在祖国需要时能够像她那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