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主要呈现为西北——东南的走向,西边连接着大沙漠,东西两端长度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国西北和中东地区的桥梁,是通往中亚地区的出口,也是连接东亚、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在历史上,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的存在,对于推动整个中国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河西走廊深居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在气候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少雨,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极大,日照阳光好,南部指示连山区属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河西走廊光照时间长,热量保持较好。河西走廊夏天非常炎热,冬天容易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寒冷的时间段很长。河西走廊大风多,每年4、5月是大风呼啸的时候,也是河西走廊沙尘风暴最严重的时候。
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其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内陆干旱带的中心地带,既无大海之助,也无珠江之水。
这里属于高原沙漠地带,没有自然湖泊或大江大河,河西走廊的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因为如此整个廊道无法形成河流,廊道内大部分河流均来自祁连山区,以祁连山区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为补给源。
祁连山区冰川和积雪主要由山地降水形成,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冬两个季节,夏季太平洋东南季风产生的水汽受祁连山区地形上升影响,降水量大,夏季印度洋西南季风受大藏高原影响,难以到达;冬季季风从北冰洋带来水蒸气到达祁连山也同样受到地形上升的影响而形成一定的山地降水。
这里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全靠少数的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居民们先后用挖掘渠道、建设蓄水库等办法,建立了一个灌溉体系,并进行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开发。
还发展了特色种植,例如:沙棘、连翘、核桃、葡萄、水果等农作物,形成了一个生态农业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运输设施,这座孤立的城市只是一处僻静的角落,孤立于外。
河西走廊交通条件改善后,像汉朝西北的“丝绸之路”一样,新的商机在这条承载人间贸易、文明交流、民族传播的“丝路之脉”上重新绽放。当地特色产品如牛肉、葡萄、花椒、核桃、生态米等大量输往全国各地。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粮仓,同时也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沿着走廊辐射到外的各个地方。
这条脆弱的公路和铁路,在中国的现代化史上成为了重要历史文化、地理和交通科技的代表。
河西走廊的建设,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路线平台。
它不仅为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互联互通打开了大门,而且具有多重的利好,可以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可以大大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沿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连接西北荒漠的桥梁——河西走廊伟大在于,它是连接中亚、西亚、欧洲和中国东北的重要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建设在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促进西部大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