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九九与三伏可以说是我们最不喜欢的两个时间段,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九九与三伏是什么,当你知道之后就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讨厌它们了。那么,九九三伏属于二十四节气吗?九九与三伏是怎么计算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三伏
九九与三伏
“九九”与“三伏”分别代表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与最热的时候。
数九,是从冬至日数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共81天,最为寒冷。“春打六九头”,因为五九四十五天,六九的头一天是从冬至起第46天,两个节气相隔平均为15天,从冬至数到六九头相隔45天,所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第一个是小寒,第二个是大寒,第三个是立春,故立春日一定在六九的头一天。
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夏至三庚便数伏”,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是谓“三伏”,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夏至到立秋是45天,故“秋后有—伏”。
“伏天”是指我国广大地区每年夏季的一段酷热、晴朗和少雨的天气。其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关于伏天的历史,据《史记·秦本记》所述,在秦德公2年,(公元前676年),夏季很热,用杀狗来禳解热毒,便把要解毒热的酷热日子称为伏日。之所以要杀狗,是因为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取狗血涂在四门可阻止鬼物进入城内,“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主人。这就是伏的原意。伏天应在哪些日子呢?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人们用天干与地支60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代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日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有10天,有的年有20天),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三伏(有10天)。
冬天
九九三伏属于二十四节气吗
九九三伏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它们反映了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等,共计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而“三伏”和“九九”虽然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但它们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三伏”是指夏季最炎热的时期,具体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干支纪日来确定的。而“九九”则与冬季寒冷有关,通过计算从冬至开始,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用来描述冬天的寒冷程度,但它并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因此,虽然“三伏”和“九九”与二十四节气有联系,但它们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
九九与三伏是怎么计算的
首先,数九,是从冬至日数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共81天,最为寒冷,“春打六九头”,因为五九四十五天,六九的头一天是从冬至起第46天,两个节气相隔平均为15天,从冬至数到六九头相隔45天,所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第一个是小寒,第二个是大寒,第三个是立春,故立春日一定在六九的头一天。
而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夏至三庚便数伏”,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是谓“三伏”,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30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夏至到立秋是45天,故“秋后有一伏”。
“伏天”是我国广大地区每年夏季的一段酷热、晴朗和少雨的天气。其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至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关于伏天的历史,据《史记·秦本记》所述:在秦德公2年(公元前676年),夏季很热,用杀狗来禳解热毒,便把要解毒热的酷热日子称为伏日。之所以要杀狗,是因为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取狗血涂在四门可阻止鬼物进入城内,“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主人。这就是伏的原意。伏天应在哪些日子呢?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他们把天干与地支60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代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日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有10天,有的年有20天),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三伏(有10天)。
九九和三伏是在二十四节气之外,我国独有的计算时令方式;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传承下来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九九与三伏是什么,九九三伏属于二十四节气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