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jiazacn[注册用户]

更新时间:4天前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2篇)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

  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

  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3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全面了解了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更加明晰了当前的数学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肩上的责任,下面我就对本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义务教育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1、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2、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但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三、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通过本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新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5

  4月21日,20__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准的主要内容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本文主要摘录前三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重点内容和读后的一点感受。

  一、课程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数学是什么?

  (2)数学有什么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开始就给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部分内容不长,我直接贴在下面,值得大家仔细读一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理念

  1、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原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标》原文: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

  (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教材,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

  (2)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融合,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3)在课程内容呈现上,增加了增加了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选择性学习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3、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标》原文: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新增的提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课标》原文: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说明对学生的元认识更加重视。

  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

  (1)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2)评价维度多元

  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课标》原文: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里新增了一个提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说明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要求更高了。

  三、课程目标

  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可以看到,这里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两个字,比如“意识”vs“能力”,“意识”vs“观念”。可不要小看这细微的文字差别,两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意识”vs“能力”,以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为例。

  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这回事;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通过特殊结果推断一般结论;理解命题的结构与联系,探索并表述论证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形成逻辑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关于“意识”vs“观念”,以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为例。

  小学阶段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初中阶段的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所以,模型意识主要是了解,顶多会用模型来解释问题,而模型观念则侧重于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显然是更高阶的要求。

  总目标:

  《课标》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达到: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为了实现整体目标,制定了各学段的目标。《课标》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每个学段的目标贴在下面,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学段目标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根据“六三”学制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1、第一学段(12年级)

  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会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第二学段(34年级)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第三学段(56年级)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能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经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过程,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并作出简单的判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了解负数,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初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4、第四学段(79年级)

  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⑴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在项目学习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模型观念和数据观念。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6

  科技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知识发展也日新月异,现阶段的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相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教材培训,我对教学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特征。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首先采用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言语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打规律”时,教材提供了一幅小朋友举行联欢会的主题图,我引导说:小朋友"六.一"就要到来,你会怎样度过呢?想知道我们学校一年级小朋友上怎样过的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竖式加减法”时,我为学生提供学生材料,确定例题——给出学习建议——小组活动、试着算一算——动用所提供的学具方法——组际交流——全班交流。采用分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探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例如,教学动手做一做”时,在实践中发觉,不管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不管是从教材的把握,还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提高,收获很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着手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好文本,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主体,创造性的研究教材,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教材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到位之处,但我还将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反思,边改进,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的“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不仅让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抓好加强外,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的认识: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

  二、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三、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7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8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9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x月x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xx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x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 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

  通过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数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

  极倡导、促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

  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

  3、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之我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新课标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有了以往不同的新的要求。在离别语数教学四年的我,重新走上班主任讲台,既熟悉、又陌生。

  经过半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借此机会,略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学习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敬请有关教学领导、教学专家,予以斧正、点播,以便我快速成长,熟练驾驭新的教学教材。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价值观念。

  我在教学中,把课堂和教材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让学生形成良好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 比如,每一节课的情境图,无不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除了学习数学教学上的必学知识、技能,学生可以谈谈植树的的意义,如何爱护环境,在良好的环境契机中,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的心里也经受了洗礼,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究竟的意义,与学生共同成长了一次。

  《过生日》,通过情境图,感受家庭的温馨,回顾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倍感亲情的至上无私。学生通过如何分东西,知道孝悌,回忆父母的无私奉献,懂得生活中,父母的爱之深。

  多年来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课堂上说的意义:有利于矫正学生思维的缺陷、错误。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新的课本多样化的思路,学生必要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更离不开说。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有思才有说,有说才有思。所以,教学上,能让学生说的,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学生会说了,思维过程也就形成了。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15页2题《哪一堆正合适》有的学生说“五只小狗,每条一根骨头,需要5跟就够了…”,这,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满足感;有的说“因为有5条小狗,选择六根那一堆,多出来的那一根,如果谁都想要,就会打架”,而此时,有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办法分,让它们不打架”。我,没有就此罢手,把课延续下来,有的说,把骨头剁碎,每人一块,这就提现了学生探求意识;有的说,给年龄大的…有的说,给生病的,身体不好的…这些,我都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上的发展、拓展,又得到了德育熏陶。我觉得,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不优秀?此,我之拙识。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以上所述,均为我半年的教育体会,应该说感受更妥帖些——毕竟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浅识拙见而,请各位相关领导、专家笑而斧正、点播为盼。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在x月x日,我聆听了主任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解读的理解谈点体会。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

  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培养学习兴趣的优质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共同探求的一个问题。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儿童的最爱。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实践也证明:通常自己读过的能记住10%,自己听过的能记住20%,自己看过的能记住30%,自己说过的能记住70%,而自己做过的能记住90%。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步:成就体验.保持兴趣

  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的赞扬,渴望获得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让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特别是对学困生,老师必须想方设法,使他(她)有成功的可能,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或是一朵小红花,都能让他(她)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步: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尽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往往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分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那么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负担,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学习了半个多月,聆听了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各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提高。听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了深入的专题,从“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让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孩子明白其实要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交朋友。从心里上让孩子真正放下数学不好学、难学的思想负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暑假里再次对《小学数学课课标》进行了解读。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的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我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有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认识:

  一、利用教材。

  培养应用意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各册均有。低年级学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图形,到商店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学习重量单位“克”是安排了一只梨,一包味精的估算。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结合实际应用的内容了。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应用意识。

  二、提高观察。

  懂得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认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如当学生对“长方形”这个要领形成表象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联想在哪里见过运用这种特性制成的设施……学生观察到教室里许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教学楼的铁拉门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设置的等,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不仅加深了要领的理解,更懂得了数学实际运用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

  训练运用技能操作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掌握。在学生手脑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再让学生讲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在讨论中,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发,他们不仅列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有的还在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应用所学的三角形有关知识修理班里几张会摇动的课桌……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尝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甜头。

  四、联系生活。

  提高应用能力大纲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信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利息?”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并记录在册,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讨论,使之得出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最后让同学列式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设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重视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得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技能。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认真听数学”为“动手操作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数学是什么呢?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另一方面,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什么才是正确的数学观呢?有认将正确的数学观理解为: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对于多元的数学观而言,应强调数学观的多种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他们也有其优点和对教学有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同时,数学观也是发展的,历史的印记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将来的数学观也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个人的数学观也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二、系统数学观的建构

  1、知识+实践+反思+共同体的形式建构数学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的数学观,由于每位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层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学习并非是对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知识+实践+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进个人数学观的建构的。首先,是对数学观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中去,做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是关键的做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体验、实践、感悟自我的数学观,实践和反思的交互进行将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数学观。

  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该活动就应由事实性结论、问题、语言、方法、数学研究的一些主体对象等内容组成。这些主体对象就成为共同体,那么他们对数学观认识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为数学共同体的交流和讨论,将极大地促进对数学观地系统建构。

  2、多元的数学观带来的多样的启发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每种数学观,对于任何一种的数学观,既有对教育教学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我们更多地讨论的使某种数学观积极的一面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多地减少它地消极影响。数学的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学习材料,学生对象,学习情景,教师的`数学观,师生的心理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某种数学观的积极面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的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发现、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修正对知识的已有认识,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学习;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比较,显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花时比较多,对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于单元起始课,概念课的初步认识,对数学模型探究课的教学。

  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教师无疑更加强调顺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和十分严密的结构系统;对知识的教学是放在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更易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现在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观,原因其一是这样更容易把握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其二是现在应试教育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讨论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学习。但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指导下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的,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纯客观的真理,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一般适合于文本解读式,知识结构图复习整理课,知识讲授环节等教学。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观念,深入认识数学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数学观转向到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辩证数学观。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付圩小学:王玉宝本人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近年来我努力学习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感慨颇深,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要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思想,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学业质量标准”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应通过操作、游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实施游戏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我自己目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对于游戏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它不但可以使孩子们体验到乐趣,而且能够给他们一定的教育引导。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中要充分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利用游戏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学习,同时借机完善各个课堂内容,让他们能用轻松快乐的心情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生机勃勃,促进他们从被动认知走向自主探究。

  也正因为我在教育一线工作,所以我很清楚数学课堂上游戏教学存在的不足。

  首先,游戏教学目标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都应该是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再去实施教学环节,游戏教学也不例外。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老师们才可以针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的游戏设计。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时候会产生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游戏毫无关系的现象,这样数学游戏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次,游戏活动设计不合理。其实很多时候老师们都是愿意带着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的,但是大家会担心孩子们玩得太嗨了,收不了场,又或是只顾着游戏就不顾学习了,这样的担心确实不无道理,但这样的想法是不全面的',教师如果在备课环节,通过了解教学目标,经过思考,然后合理的设计游戏教学环节,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

  第三,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游戏教学应用得不多或者说很少。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天性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应用游戏教学的良好时机。但是,大部分数学教师还没有重视起游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进行游戏活动会耽误课堂进程,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接下来我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谈一谈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几点策略。

  1、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游戏活动。低年级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感到无法理解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教学时,首先老师要明确这一单位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然后老师再按照课程目标去设计游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我是小小统计员”的游戏方式,每个学生都扮演统计员的角色,记录班级内一天的日常活动,包括出勤率,请假人数,或者每个人睡觉的时间或者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课外活动、季节、水果,或者是大家的生日分别在哪个月等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知道画”正”字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2、游戏设计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实施游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防止教学流于形式,按照教材内容和要求科学的原则实施游戏活动。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自由的模仿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轨迹,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小朋友们动手剪一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第四课时再去剪4个手拉手或者头靠头的小人儿就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去自己探索方法。总之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要以教师的需要为依据,以孩子们的需要为基础,合理有效的实施。

  3、增加游戏活动形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锻炼数学思维,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游戏教学方式。如,《表内除法一》认识“平均分”时,课件上面的图片或者数字都是抽象的,可以在前一天布置让大家带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者玩具,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分一分,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儿,教学过程可能会“混乱”一点儿,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定是双倍的,教学效果也会是突出的。又如在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一般对孩子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在新知部分讲授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们自己出题,还可以创设情境,就像讲故事一样,我相信这样的练习形式孩子们一定很愿意尝试,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游戏要具备竞争性。低年级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也具备较高的好奇心,同时在和同伴交往活动中还具备很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也需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希沃白板里面的“课堂活动”就能够很好的帮助老师进行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教师只需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再选择对应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进行选择,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每周都可以进行”计算小能手”的游戏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画面上列出二十道相对简单的计算题,然后让小朋友们进行运算,最后针对在全班中运算的速度最快并且准确率又最高的孩子获得了运计算小能手的荣誉称号,然后再在班级优化大师中进行加分,利用这些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的孩子不但从游戏中获得了乐趣与成长,还在游戏过程中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游戏化的数学课堂一定会让数学学习焕发勃勃生机。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9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30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xx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31

  20__年7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通过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培训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最新的课程标准,不但全面了解了教材,而且对新版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倡导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多。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这种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奥妙与魅力,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二、注重学生分析与理解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对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初中教学的策略要以主问题研究为核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大体的感知前提下,理解教学的目标,分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发新的课程是实现理想课堂,即高质量、高效率的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的关键,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

202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32

  随着教育部对20xx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大家“求学若渴”纷纷踏上学习的征程,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学习,我触动很深,收获很大。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聚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具体的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能够合乎逻辑地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和结论;更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与解决生活实际抽象出的问题。

  培养能力

  现在的教学,要抛开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新课程课标”要求现在的我们要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能从实际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核心问题,并用数学符号表示,结合学过的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变化,抽样与数据的分析等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出能够灵活应对考试中的应用型、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能力。

  这无疑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棘手问题: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发展素养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等情况,挖掘教材,钻研教材,认真思考,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备课,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这无疑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学生要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让自己动起来,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更新观念,创新思想,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

新课标七年级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览

新课标七年级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览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

银行从业人员心得体会

银行从业人员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

教师岗位大练兵心得体会

教师岗位大练兵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

教师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教师意识形态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

2024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

2024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精选32篇)2024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 篇1  上一周,我们学校利用

最爱水瓶女的星座男,能照顾水瓶女一辈子的星座

  导读:水瓶座的女生言行举止会像一个纯真的孩子,天真烂漫,但是她们的内心蛮成熟的,灵魂又十分有趣。那么,最爱水瓶女的星...

最爱水瓶女的星座男,能照顾水瓶女一辈子的星座

星座射手跟天蝎配吗,天蝎座和射手座适合在一起吗

"\u3000\u3000\u5bfc\u8bfb\uff1a\u6211\u4eec\u5728\u7231\u60c...

双鱼跟射手星座配吗,双鱼男和射手女合适吗

  导读:射手座(Sagittarius)和双鱼座(Pisces)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星座,其个性和追求目标有所不同。然而,...

双鱼跟射手星座配吗,双鱼男和射手女合适吗

最爱天蝎男的星座女,喜欢护着天蝎座的星座

  导读:天蝎男是出生在10月24日至11月22日期间的人,天蝎男热情而充满激情,他们投入到生活中的事物时会全心全意地追...

最爱天蝎男的星座女,喜欢护着天蝎座的星座

你我仅隔一屏的距离诗歌

你我仅隔一屏的距离诗歌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

双子跟天蝎星座配吗,天蝎座和双子座适合做夫妻吗

  导读:天蝎座和双子座都有着各自独特而深刻的特点,这使得它们的配对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天蝎座以其神秘、深沉和敏锐的性格...

双子跟天蝎星座配吗,天蝎座和双子座适合做夫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