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高9-12米;小枝栗褐色,幼时被疏柔毛,后变无色,具明显凸起的皮孔和细纵棱,缩短枝不发达,长3-5毫米,具鳞片和凸起的叶痕。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枝顶端,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5.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钝,基部钝,稀圆形,边缘具浅圆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稀在幼时叶面沿脉被疏微柔毛,主脉在叶面凹陷,在背面隆起,侧脉8-10对,在叶面微凹或平坦,背面凸起,无毛,于叶缘附近网结,网状脉在背面明显;叶柄长1.2-3厘米,上面具狭而深的沟,顶部具叶片下延的狭翅;托叶小,三角形,宿存。花白色;雄花序:假簇生,每分枝具1-5花,总花梗长1-2毫米,花梗长2-4毫米,单花花梗长3毫米,均被微柔毛,花梗基部具小苞片2枚;花6-8基数,花萼直径约4毫米,无毛或被微柔毛,6-8裂,裂片圆形,具缘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4-5毫米,基部合生,具缘毛;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卵状长圆形;退化子房圆锥形,先端喙状,浅裂。雌花单生于缩短枝顶端鳞片腋内,稀叶腋生,花梗长6-10毫米,被微柔毛,近基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6或7基数,形状似雄花;花冠近直立,直径8毫米,花瓣长约4毫米;退化雄蕊长为花瓣的2/3,不育花药箭头状;子房卵球形,长2毫米,花柱明显,被微柔毛,柱头头状,长约2毫米,浅裂。果球形,直径1.5-2厘米,成熟时变黑色,基部具宿存的平展圆形花萼,顶端具柱状宿存柱头,具6或7粒分核;分核轮廓长圆形,长13毫米,背部宽约4毫米,具3棱2沟,侧面具1或2条棱和沟,内果皮骨质。花期4月,果期10-11月。
国内分布:福建(南靖、龙岩、上杭、连城、沙县)、广东(梅县、河源、新丰、龙门、翁源、乐昌、清远、增城、封开、高要、云浮、台山、阳春、信宜、高州、茂名、廉江)、广西(南宁、上林、龙州、巴马、金秀、苍梧、钦州、防城、平果、那坡)、海南(安定、保亭)、贵州(从江)和云南(西畴、富宁、麻栗坡、马关、屏边)等省区
国外分布:中国特有
生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疏林或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