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都奔波在路上,而绝大多数人却从未好好看过一条路。 “马路有什么稀奇?不都一个样?”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惯常认知,但对于崔丽来说,路和路真的大不一样。
崔丽,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路桥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道路检测。她会倾听着路的“心跳”,感受着路的“体温”,理解着每一条路承担的“压力”,从痕迹中,判断道路的健康状况;她投身科研,为道路领域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是她19年风雨同行的“伴侣”;而她,是路的“医生”和“挚友”。
“带味儿”的试验室,“拼力气”的工程师
19年前,27岁的崔丽研究生毕业,进入了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成立于1959年的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是首都市属重点科研院所。北京市第一批立交桥、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都是在这里研发成功。
走进“沥青试验室”,扑面而来的感觉是“味儿好冲”,就像铺洒沥青的新修马路,散发着一股子腻乎乎臭烘烘的气味。不过,与沥青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崔丽已经闻不到沥青的味道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鼻子已经跟它互相适应。”
同样需要适应的还有试验过程中的“力气活”:要把5公斤以上的材料放到拌合锅里搅拌、倒出来成型。看上去瘦弱的崔丽却能轻松完成,她说道:“都练出来了”。
市政基础设施行业男性占很大比例,但崔丽凭借她的坚持和热爱,在该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道路方向的科研工作,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热爱的。”崔丽如是说。
路的升级,人的蜕变
进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后,崔丽承担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由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环保型沥青路面研究。在崔丽看来,新型环保型路面需要达到两个层面的突破:第一是实现排水降噪的功能性,第二是需要消纳钢渣、胶粉等废旧材料,实现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研究过程中试验方案怎么设计、材料配合比怎么设计、排水结构怎么做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应接不暇。
经历过无数个失败——再试验循环后,环保型沥青路面终于在试验室获得成功。而接下来,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体道路,是项目完成的关键。
这条试验路位于北京朝阳区金蝉南路,长度900米,是全国第一条以钢渣胶粉修筑的排水降噪型环保沥青路面。沥青中的粗集料达到80%,孔隙相互连通,水倒在这样的路面上,瞬间就会渗下去。对于北京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崔丽的这项试验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
为了这条路,崔丽付出了近五年的时间和心血,也在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她从年轻的毕业生成长为干练的科研人员,也从青涩的女孩升级为成熟的妈妈。这个项目也带给了她收获,围绕钢渣胶粉等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让崔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道路排忧解难,让城市之路通向未来
现在,46岁的崔丽依然天天“在路上”奔忙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会让道路不堪重负,路层之下常常出现各种微小的“病痛”,如果不及时发现,很有可能发生交通危险。所以,要对路面进行定期“体检”,探查路基和土层是否存在隐患。而崔丽和她的同事们,正是解决道路“病痛”的“医生”,也是保障人民交通安全的守护者。
崔丽进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即将满20年了,20年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挑战,但凭借内心的热爱与坚定,在为道路建设坚实付出的心血中,也收获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丰盈。未来,她也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为我国道路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更多精彩,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11月16日21:52,带你共同了解道路科技工程师崔丽的故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