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秋时期,古代人民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那么,清明节探源去哪看?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清明节
清明节探源
寒食、修楔是较早与清明有关的风俗,唐朝又将扫墓定在寒食。
关于寒食的风俗,先秦就已存在。《周礼·司寇·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山西晋地流传,寒食是纪念春秋晋文公时的介子推。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晋文公当上国君后封赏功臣,遗忘了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绵上山中。晋文公得知,圈绵山为介子推封田,故后人又称绵山为介山。晋地传说,介子推曾在困饿之际,割下大腿肉给晋文公吃,后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被烧死。晋文公哀痛不已,令当地在介子推死日不得举火。查《左传》与《史记》,介子推未得封,隐居绵山,晋文公封锦山属实,并无烧山和下令寒食之事。
最早记载晋文公焚山,介子推被烧死的是西汉末刘向的《新序》,但无寒食的记载。东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与介子推联系起来,但时间是五月五日,而不是清明。《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任并州刺史,士民每年冬天有一个月的寒食,多有死者。周举作吊书于子推庙,说盛冬禁火寒食,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乃改旧俗,使民温食。可见,以寒食纪念介子推的风俗起自汉代,但时间不是清明寒食。
把寒食放在清明的前几日,是在魏晋时期。
东晋陆翔《邺中记》载:“俗,冬日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冬至后105天,正好是清明之前。另外,《晋书·石勒载记》《魏书·高祖纪》分别记载了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禁断寒食的规定,其时间和唐宋时期基本一致。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
清明节
禁火寒食仅在山西介山一带流行,且魏晋南北朝才放在清明前,其他地区则不太流行。古代大部分地区清明前后的传统节日是修楔节,也叫春楔。因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又叫上已节。
先秦时期即流行修楔的风俗。《周礼·春官宗伯·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春天是瘟疫和流行感冒的易发季节,所以要到水上舆洗,以祓除疾病。可见,修楔节是祛病免灾的节日。
两汉时期,无论官民都要修楔。《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热病)。”
魏晋南北朝时,修楔节大行,并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晋书·礼志》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以上巳也。”后赵石虎三月三修楔,公主、后妃,各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东晋王导为提高司马睿的声望,也选择了士女毕出的修楔节。东晋的文士每逢三月三还要在一起饮酒赋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三月三修楔留下的千古绝笔。
关于扫墓的风俗,请参见本书第七章第四节扫墓和祭祖部分。
到了唐朝,寒食、修楔以及扫墓,都融汇到清明节中。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最后定型。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探源,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