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的祭祀节日,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其他时候也会进行清明节的习俗活动。那么,清明节拔河的习俗是怎样的?清明节拔河的由来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拔河
清明节拔河的习俗
拔河的风俗源起先秦。《墨子·鲁问》载,春秋鲁班“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拒)之”。可知,春秋鲁班最初设计的是一种舟战之器,其中钩住、拉住对方后退战船的方法,演变为后来的拔河。《隋书·地理志》记载,南郡、襄阳“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它郡”。
南北朝时,这种牵钩之戏盛行于南方。南朝梁宗惊《荆楚岁时记》载:“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相胃,绵亘数里,鸣鼓牵
之。”
南朝仍把它作为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并在军事上用来对付敌人的钩车。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北魏太武帝猛攻盱眙(今属江苏省),“以钩车钩垣楼,城内系以驱短,数百人叫唤引之,车不能退”。
唐朝,牵钩之戏发展为拔河比赛,并放在春天二、三月举行,清明节达到高潮。当时,不仅名称和现在相同,比赛规则也基本一致。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古用篾缆,今民则以麻短,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持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短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资治通鉴》载,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三月,“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韦巨源、唐休景衰老,随短踣地,久之不能兴”,惹得睿宗、后妃、公主等仰面大笑。
清明节拔河的由来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拔河
拔河小技巧
准备姿势
1、握绳:双手手心要向上;
2、拉绳:绳要从腋下过;
3、脚尖必须在膝盖之前,全身应伸展拉直。
站姿
半蹲,马步,重心向后压。不要怕摔倒,全体人尽量向后倾斜,重心一定要低!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将腹或者髋挺出前面,眼睛看天。
排序
按体重排序,从绳子末端到最前线,依次由重到轻排列。力气大的人要在最前面发力进攻,体重重的人在最后,起到对整个队伍稳定、调整方向的作用。注意拉开距离以防踩踏。不要把胳膊累伤了却忽视了脚和腿,下身一定要站得稳!
握绳
比赛前绳子拉到最直,一定要最直!否则后面的人再用力,绳子是弯的,力就中和了。所有人的力都要向正后,否则一部分力会被自己人的力抵消,事倍功半。注意:手相隔20cm,要视个人臂长而定,右撇子右手在后,左撇子左手在后,用力会更方便!
重心
拔河时身体倾斜度要达到45度以上。前面把绳子尽量压低,重心低一点不容易被人拉跑。因为如果前面高的话,往往后面因绳太高而用不上力。人的重心要在后面,就是脚在前,身子在后。不要用手的劲要用身体体重来拉。
节奏
帮忙喊号子的老师叫”1-2-1-2”,1要稳住,2要使劲拉。叫的节奏应该是一开始叫得慢些,越到后面叫得越快。要有统一指挥,所有队员劲使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拔河的习俗,清明节拔河的由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