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活动能力也在发展,对于传统文化部分也更加重视。节日、风俗、纪念日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体现了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技艺等方面的内容。那么,中秋节节日习俗是什么?中秋节吃月饼习俗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
(一)月饼起源之传说
1.唐高祖与月饼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英勇善战,率领部下成功征讨了匈奴,高祖十分高兴,在八月十五这天为他大摆庆功宴。宴席上有一种饼是一个吐鲁番的商人进贡的,众人都夸赞很好吃,唐高祖看着手中的饼和天上圆圆的月亮很像,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从此以后,这种好吃的饼就在京城流传开来,每到八月十五人们都会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名叫作“月饼”。
2.杨贵妃与月饼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地区就有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月饼的原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人们就用胡(核)桃仁做馅,做成了一种圆形饼,叫作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专门的糕饼铺,据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就让杨贵妃起个好听的名字,杨贵妃看着天上皎洁的明月,顺口说道:“这个饼圆圆的很像天上的月亮,不如就叫月饼怎样?”唐玄宗连连赞好,从此胡饼就改名叫月饼了。
(二)月饼的发展
月饼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到明代,各类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中“八月馈月饼”条下注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的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们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
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好友。
中秋节食月饼的习俗在明代盛行。《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卖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祭月月饼到处都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较长的《咏月饼诗》,其中“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将月饼的制作、亲友间相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得生动翔实。北京皇宫中祭月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口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秋节节日习俗,中秋节吃月饼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