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重阳节是我国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也是社会普及性较高的一个节日。那么,重阳节的发展去哪看?各个朝代的重阳节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重阳节
萌芽
远古时期,是重阳节的萌芽时期。如前文所说,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九月里庆祝丰收和祭祀大火的活动,他们都是重阳节的原始形式。在这个时期,重阳节的内涵还只是庆祝丰收、祈福感恩。
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重阳节基本定型。春秋战国时期,“重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之中,虽然此时“重阳”一词的意思还是代指“天”,指重阳日,还没有被称为重阳节。而根据《周易》记载,人们认为重阳日是一个至阳的、值得庆祝的吉利的日子。在人们的心中“九九”谐音“久久”,有着长长久久的含义。
普及
西汉时期,重阳节得到了普及。在三国时期,“重阳节”见于记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重阳节登高习俗基本成型,并且添加了求长寿、求长久的内涵。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赏菊、饮酒,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而根据传说,趋吉避祸,也成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之一。
重阳节
鼎盛
从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到近代,一直是重阳节的鼎盛发展时期。既然重阳节已经是一个被官方承认的节日,那么势必会出现从宫廷到民间全员参与、活动多样的情况。唐朝时重阳节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许多诗人都为重阳节留下了诗歌。发展到宋代,重阳节也更加热闹了。《东京梦华录》中分别记载了北宋时期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重阳节的盛况。明代时,宫廷更加重视重阳节,宫中人们不仅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重阳糕,皇帝还会亲自出门登高。清代时,沿袭了明代的旧俗,重阳节依然十分盛行。在这个时期内,重阳节增加了珍惜亲情、爱情、友情的内涵。
困境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国家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敬老爱老这一主题,同以往的求长寿、求健康很好地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融会与结合。重阳节虽然增添了敬爱老人的新内涵,发展到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其他一些原因,重阳节逐渐式微。相比较春节、中秋节等活动,重阳节逐渐不那么被人们所重视,在重阳节举办的活动也越来越少,传统的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被遗忘,重阳节的发展遇到了困境。
重阳节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矛盾又包容的节日,也是一个能够体现人们的生活态度的节日。他们既能够在这个日子里,祭祀神灵、祭祀先祖,也能够在进行登高、佩茱萸等辟邪避祸的活动时,将赏花吃糕、饮酒谈笑等雅事趣事融入,将重阳节又变成一个欢乐的节日。重阳节的文化中,有太多的优秀文化值得人们去传承、去发扬。并且,这些古人的思想也能给当代人带来深深的启发。在这个强调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时代,人们有义务去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节日,重新拾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散发出它们的魅力。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发展,各个朝代的重阳节是怎样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