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把五月五日叫作端五,是古时候就有的记录。除此之外,古代纪月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排下来五月正好是午月,在古代“午”与“五”又可通假,因此“端五”又称“端午”。那么,端午避疫祈福说是怎么回事呢?关于端午节的说法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
端午避疫祈福说
(一)夏至说
夏至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一般为6月的21日或22日。这一天的白昼为最长。《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夏至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开始争斗的时节,所以人们要以祭祀的方式来祛疫避灾。后世也一直沿袭下来,如《后汉书·礼仪志》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受汉代以后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夏至日谨慎避忌以求平安,成为民众普遍的心态,西晋时期的周处著《风土记》就有“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的说法,认为端午节和夏至日是同日,可见端午与夏至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辟邪说
自先秦起,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记载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除毒气。”《史记》记载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早先,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生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因而从小寄养在宫外。由此可看出,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不病温。”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系五彩丝以辟邪,就相沿成习了。此外,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湿燥,容易暴发瘟疫等疾病,人们就以祭祀的方式祛除灾病,从而形成了祛禳灾异、以求平安的习俗,所以按照现在的说法,端午应当是个防御疾病的卫生保健日。同时,五月五日与古人顺应时节的养生理念也有密切关系,古代医学家认为五月五日是制药疗病的吉日,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故人们以五月五日为节,目的在于辟邪消灾,以求保健、安宁。
端午
(三)龙图腾祭祀说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认为它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古吴越民族就以龙为图腾。著名学者闻一多通过对端午节起源的考察,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龙图腾祭祀与端午节相契合,因此他断言,端午节应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是一个“龙的节日”。《太平寰宇记》所引《襄阳风俗记》亦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举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
(四)祭天祈年说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传统中国人对天的崇拜由来已久。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端午节应是一种祭天祈年的宗教式祭祀仪式,最初发生于北方,只是在其由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南方古老的龙舟祭文化,从而形成了端午闹龙舟的民俗事象。
不管历史怎样,今天被更多人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就是这样,名人效应起了一定作用。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的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这样的诗句经千年传颂,融入到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正因如此,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端午节还被称为“诗人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成为主题。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端午避疫祈福说关于端午节的说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