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春节,既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壮、瑶、苗、侗、毛南、京、水、仡佬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除旧布新的春节是各民族都很重视的节日,那么你知道春节的起源与什么有关吗?各民族过年的时间习俗都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节
除旧布新的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新春”“新岁”“岁旦”等,是中国农历新年,为除旧布新的节日,源于夏代,原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秦汉后传入广西,成为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
汉族地区多把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作为春节,而以前面3~5天最为隆重,这是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确立为法定节假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春节的起源与什么有关
春节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而言意义重要,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斗柄回寅、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礼祭祖先和天地众神,祈福纳新,时至今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节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
春节的准备工作实际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此时一切农活皆停,人们均为过年而忙碌。农历腊月二十三晚是俗称的“小年夜”,传说这一天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天下事,为了送灶君上天,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君,并从当日起屋里屋外全面清扫,餐具器皿和衣服被褥全部洗涤擦拭,还要缝制新衣、修墙补瓦,做到整齐、干净过大年。此外,家家户户还要炸油果和米花,包米粽,做年糕,蒸发糕、馒头,备好过节期间招待客人及自家食用的食品和探亲访友的礼品。
春节
农历腊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当晚俗称“大年夜”。农历腊月三十晚,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鲜红的春联,为春节增色,并备下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菜肴名称多取“余”“高”“发”“升”“圆”“富”等谐音,以示吉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饱餐鱼肉,象征来年家庭美满幸福、年年有余。吃完年夜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内一起守岁,以迎接农历正月初一。长辈利用这个机会对小孩进行教育,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努力学习。
子时,爆竹声声,烟花四起,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多数汉族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是不挑水的,必须在大年三十晚上挑水把缸装满。少数汉族有大年初一挑水的习俗,谓之“长流水”和“挑旺水”,传说人和牲畜喝了大年初一凌晨挑的水便会人畜兴旺。其他民族如壮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和彝族也有大年初一挑新水的习俗,以求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甜美、万事如意。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当天,男女老少都要高高兴兴、和和气气。清晨,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发压岁钱,称之为“利是”。邻居见面,要互相拱手恭贺新年万事如意。大年初一大人不走亲戚、不串门,早饭后小孩可到同亲族或同村人家里给长辈拜年,受拜者会非常高兴,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或派发食品。
大年初二开始(初三除外),人们迎来送往,探亲访友,互赠礼品,互道新年祝福,即“拜年”。尤其是新婚夫妇一定要回新娘家拜年,并带上礼品逐一拜访新娘家亲友,受拜者会回赠些礼物或请吃饭。不少地区的已婚妇女习惯在大年初二回娘家。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各地群众可以观看歌舞百戏、看电影、逛花街、游庙会、看舞狮舞龙、参加球类比赛等。汉族民间视狮子为瑞兽,春节期间舞狮舞龙等传统文娱活动长盛不衰。舞狮团向农家下贺年卡,到庭院舞狮的活动称为“狮子拜年”,主家要燃放鞭炮以示热烈欢
迎,“狮子拜年”后,主家要给“狮子”送红包。主家往往把红包和其他食品挂在几米高处,让舞狮团搭人梯来摘取,俗称“摘银牌”。“摘银牌”是一场精彩的功夫表演,吸引成百上千群众围观,热闹非凡。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除旧布新的春节,春节的起源与什么有关”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