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造型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线与造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
“线”是美术造型的重要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表现都离不开“线”的体现。而“用线作画”既为用线条来作画,通常是指“线描画”的创作。在本教材用线作画(1)中的“线”则是指实物用线,是指画笔以外的一种作画工具,由这种特殊的作画工具带来的一种奇妙的画面效果。本课中介绍了三种用线作画的方法,其中在拉线压印的作画方式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关键环节比较多,这些环节对引导学生完成创造性的画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本课以“拉线压印”为重点分析对象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弹线组画”和“滚线成网”作为拓展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二、学生状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中同学们都学习过用线条来作画,但是他们并没有接触过以实物棉线为工具来作画。当这个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求知欲望会完全的涌现出来。他们会不停的猜测、判断、分析、进而产生联想与想象。以线材为工具来作画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都是全新的接触。所以,绘画基础的优劣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画面效果。正因如此,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普通棉线的作画方法,学习拉线压印的基本技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进行实际操作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线”之神奇,体会拉线压印之乐趣,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修养。
四、教学重点
拉线压印中棉线的摆放、首次拉线压印后的观察方法、观察后如何进行添加,使之成为完整的作品。
五、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赋予画面更准确的内涵
六、教学资源
教师方面:普通棉线、水粉颜料、画笔、调色盘等示范工具、范例数张
学生方面:普通棉线、课本、颜料、画笔等作画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
说明:
“用线作画”从字面意思来看,并不难理解,就是在画面当中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来作画。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触过用实物“线”来作画,所以他们对“线”的理解一般来说是指在画面中凸显的线条。而广义上的“线”则包括:表现在画面中的线条及“棉线”一类的线材作画工具。采用对比导入的方式,请同学分析线描画和拉线压印的不同画面效果,区别两幅画的不同作画方式,可使学生有一个直观地感受,使其思维能有进一步的扩展,从画面中的线延伸到实物用线。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个别同学因预习过课文内容而说出“拉线压印”作品中线的含义。此时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引出新课。
1,老师提问学生交流回答: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上有没有学习过用线作画?
2,出示“线描画”一张及“拉线压印”作品一张,用对比的方式请同学分析判断其中“线”的不同含义。
3,揭示课题:用线作画
(二),分析探究
说明:
在此环节中以拉线压印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对本课中出现的弹线组画与滚线成网可将其视为拓展内容让学生在拓展部分进行自我尝试。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可具体提出思考问题。如:如何给线上色,如何摆放棉线,如何压印,如何抽拉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便可将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出较为方便,快捷的作画方法:
1)左手抓紧棉线的一端,右手用蘸好颜色的画笔紧压棉线,接着用左手将棉线缓缓拉出,棉线上即可蘸好颜色。
2)将蘸有颜色的棉线随意的摆放在已经对折好的画纸上。同时将线头留在纸沿外,把纸折叠。
3)用左手将纸面压住(手压纸面的轻重不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右手抓紧线头将其拉出(拉动的速度快慢不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的同时应要求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将这一方法表述出来。在肯定学生正确的同时,给出具体的演示,把学生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在演示的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
在给线上色——摆放——压印——抽拉这一过程中,“摆线”是关键环节。学习美术的人都知道,要进行创作必须要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才会下笔有神。但是在拉线压印中要想得出自己想要的图形,靠对棉线有意识的摆放几乎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除摆线外还要靠“压”、“拉”才能完成拉线压印。所以在摆线时,应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使其脱离先设计再摆线的思维框架,尽可能随意的自由摆放,让画面出现偶然图形的效果,带给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还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此时可将学生自然带入尝试阶段,让学生在自由的心情下完成初次尝试。
1,学生依据课本,以拉线压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尝试分析用线作画的具体方法,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交流讨论其各自的研究结果,同时要求学生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老师具体示范拉线压印(从给线上色到抽拉完成)的全过程,突出这一过程中摆线这一重点环节(自由随意的摆放棉线),并对关键问题做详细说明。给学生以具体直观地感受,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4,学生进行拉线压印的初次尝试,教师辅导。
(三),观察想象:
说明:
由于是自由摆放上过色的棉线,所以首次拉线压印后产生的是意想不到的图形。也许有的图形是具体的,而有的图形却极为抽象。因此依据这一图形如何观察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老师应启发同学打破常规观察方法而进行多角度观察。既可以从上、下、左、右任意角度去观察,也可以同学之间互助式相互观察。从而发现从一个角度正面观察方式下所不能发现的'图形。如果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其中的造型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图形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思考是否需要在必要的位置上进行适当的添加,使其形象更具体化,画面更为生动、有趣。
1,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正面观察、倒转观察)
2,依据观察后的图像发挥想象,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
(四),添加完成:
说明:
此环节是使画面生动、有趣且完美的关键。对于形象已经非常具体的图形,可不再进行添加或抽拉。对于形象已趋具体的图形可进行直接添加为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形象更加具体完整。对于始终无法确定其具体形象的抽象画面而言,则可根据画面效果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次抽拉或适当多次抽拉。老师应及时为学生确定良好画面效果,因为抽象的画面效果对于学生而言较难把握。此外,对于没有学过色彩搭配的预备年级学生来说,在色彩的问题上容易出现画面花、乱的情况。所以应提示学生采用类似色进行添加,这样既简单,效果又好。
1,依据图形直接用画笔添加。
2,在原图上进行再次抽拉或多次抽拉。
3,添加时注意突出主体图形和色彩搭配。
(五),赋予涵义:
说明:
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总要有一个吸引人的,能够概括主题和中心的题目相伴随。要使观赏者读懂画面同样需要有一个符合画面内涵的作品名称。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更是如此。所以给画面起名就显得较为重要。同时给画面起名对学生而言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显得由为重要,对学生的画面,教师切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学生定名,而应合理的根据画面的图形及色彩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来为自己的画面取名。
根据画面的图形、色彩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给作品最终效果取一个恰当的名称,使其更形象化,更具深刻内涵。
(六),拓展融汇:
说明:
本课的重点放在“拉线压印”这种方法上。对课本中其他两种方法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尝试,同学相互讨论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将用线作画的方法进一步延伸拓展。其次,课本中所采用的线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棉线。而现实生活中的线材种类繁多,有粗的、有细的、有的软,有的硬,有光滑的、有粗糙的,采用不同的线材则可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尝试更多其它线材,则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探索精神、扩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修养、丰富学习经验。
1,尝试课本中另外两种用棉线作画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线之神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尝试其他“线”材的压印、滚动等,以发现更多用线作画的方法。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2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线的基本概念、种类(直线、曲线、折线等)和特性(如粗细、长短、疏密等)。
引导学生掌握用不同的线进行简单造型的方法,能够运用线描绘出简单的物体、场景或图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艺术作品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线条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线在造型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线条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线的特点和表现力,学会运用不同的线进行造型创作。
引导学生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和质感。
2.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线条创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帮助学生理解线在画面中的组织和构图关系,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几条不同的线(直线、曲线、折线),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2. 教师总结:线是我们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无处不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线与造型”。
(二)新授(12 分钟)
1. 线的概念和种类
教师讲解: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等不同类型。直线给人一种刚直、稳定的'感觉;曲线则优美、流畅、富有动感;折线有转折、变化,显得活泼。
展示一些包含不同种类线的艺术作品图片(如梵高的《星月夜》中旋转的曲线、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中的直线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线,这些线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情感有什么作用。
2. 线的特性
教师介绍线的特性包括粗细、长短、疏密等。粗线给人厚重、有力的感觉,细线则显得轻盈、精致;长线有延伸感,短线有停顿感;密集的线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暗部、阴影或质感,稀疏的线则可表现亮部或透气感。
展示一些用不同特性线绘制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对比感受。例如,用粗线表现树干,细线表现树枝;用密集的线表现毛发,稀疏的线表现皮肤等。
(三)课堂练习(15 分钟)
1.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请学生用不同种类和特性的线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简单物体,如水果、文具等,尝试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2.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8 分钟)
1.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运用了哪些线以及创作思路。
2.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线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表现出物体的特点、是否有创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五)拓展与延伸(5 分钟)
1. 展示一些用线构成的复杂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如建筑设计图、装饰图案等),让学生感受线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强大表现力。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线创作一幅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要求画面中至少运用三种不同类型的线,注意线的组织和构图,表现出校园的特色和氛围。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铅笔、彩笔、画纸等)、展示台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深入理解线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如水平线的平静、垂直线的庄重、斜线的动感等。
能够熟练运用线的组合与变化来构建复杂的造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大师作品和进行写生练习,提高学生对线条的敏锐感知和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创作中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增强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分享和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线的情感表达和在构建造型中的运用技巧,如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
学会运用线条的组合来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前后关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创意通过线条准确地表达在作品中,避免作品的生硬和模式化。
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画面中合理组织线条,使画面具有和谐的美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幅用简洁线条勾勒的宁静田园风光画面(画面中有水平线的田野、垂直线的树木、曲线的河流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画面中的意境。
2.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哪些线条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对营造画面氛围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 线的情感表达
教师结合刚才的画面,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线的情感象征意义。例如,水平线如同平静的海平面或大地,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垂直线像挺拔的大树或高楼大厦,传达出庄重、稳定的情感;斜线则似奔跑的人或倾斜的山坡,具有动感和活力。
展示更多不同情感氛围的线描作品(如欢快的节日场景用斜线和曲线较多,严肃的纪念场所垂直线占主导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线的情感表达。
2. 线与造型的关系
教师以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为例,在黑板上用线条示范如何通过不同方向的直线组合来表现立方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用平行的水平线表现顶面和底面,垂直的直线表现侧面,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受光面和背光面。
讲解线条的前后遮挡关系,即前面的物体线条完整,后面的物体线条被遮挡部分会有间断,以此来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
(三)小组探究与实践(20 分钟)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简单的立体物体(如小纸盒、小石膏体等)。
2. 各小组学生围绕物体进行观察讨论,确定用哪些线来表现物体的形状、结构、明暗和空间关系。
3.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用铅笔进行写生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线的知识和技巧,将物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小组讨论并给予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交流(10 分钟)
1.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 各小组代表依次介绍本小组作品的创作思路、运用了哪些线以及如何通过线来表现物体的各种关系和情感。
3. 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从线的运用是否准确、是否很好地表现了物体和情感、画面是否美观和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各小组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五)课后拓展(2 分钟)
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如家庭一角、校园操场等),用线描的方式进行创作,要求在作品中充分体现线的情感表达和造型技巧,注意画面的构图和整体效果。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线条,收集一些优秀的线描作品资料,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线条造型能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立体实物模型、绘画工具、展示板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并了解其基本特征。
能够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与造型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线条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和美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线条的特点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
学会用线条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条曲线,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画的这条线像什么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回答问题。
2. 展示一些生活中由线条构成的物体图片,如电线、栏杆、河流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是由哪些线条组成的。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与造型。
(二)新授(12 分钟)
1. 认识线条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
教师分别对各种线条进行讲解:直线给人以简洁、挺拔、稳定的感觉;曲线则优美、柔和、流畅;折线有转折、变化,显得刚硬;波浪线富有动感和韵律;螺旋线具有强烈的旋转和上升感。
让学生用手在空中模仿各种线条的画法,加深对线条的认识和感受。
2. 线条的情感表达
展示几幅用不同线条表现的绘画作品,如用直线表现建筑的雄伟,用曲线表现花朵的柔美,用折线表现山峰的险峻等。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思考线条是如何传达情感和意境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线条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三)教师示范(8 分钟)
1. 教师以“美丽的'花园”为主题,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创作。首先,用直线画出花园的围栏,体现其坚固和稳定;然后,用曲线描绘花朵的轮廓,展现花朵的娇艳和柔美;接着,用折线画出花园中的小路,增加画面的变化和层次感;最后,用波浪线和螺旋线装饰画面,如用波浪线表现微风中飘动的花瓣,用螺旋线表现花朵的花蕊。
2.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边画边讲解线条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如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变化等,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组合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四)学生实践(15 分钟)
1. 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我的家”“动物园”“校园一角”等,运用所学的线条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要求画面中至少运用三种不同类型的线条,并且能够通过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情感。
2. 学生开始绘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 分钟)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2. 请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自己作品的主题、创作思路以及线条的运用情况。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线条的运用是否恰当、画面是否有创意、是否能够表达情感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各种线条的特点、情感表达以及绘画创作中的运用技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线条,并用线条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线条造型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并且在作品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评价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在运用线条表现物体形态时还不够准确,线条的疏密变化掌握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指导,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线条造型能力。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线条的特性,包括几何线条(如平行线、垂直线、对角线等)和自由线条(如随意勾勒的曲线、折线等),以及它们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
熟练掌握运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结构、比例、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能够创作具有一定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线描作品。
学会运用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营造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大量优秀线描作品的欣赏、分析和临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线造型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线描写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之美,学会用线条记录和表现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线条造型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线条造型作品的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类型线条在表现物体结构、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学会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线描作品。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写生和创作中准确地运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空间层次,以及如何通过线条传达出物体的内在精神和情感特质。
培养学生在线条造型创作中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表达,避免作品千篇一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教师在教室的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快速地勾勒出一幅简单的人物线描草图,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元素来快速描绘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吗?”引导学生回答出“线条”。
2. 展示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线描作品图片,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达芬奇的手稿、毕加索的线描作品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条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和丰富表现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新授(15 分钟)
1. 线条的分类与特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展示几何线条(如直线、圆、椭圆、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几何形状的轮廓线)和自由线条(如随意弯曲、转折、交叉的线条)的形态特征,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应用。
讲解不同类型线条所具有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例如,直线给人以简洁、明快、刚硬、稳定的感觉,常用于表现建筑、机械等物体;曲线则富有柔和、优美、流畅、灵动的特质,常用来描绘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形态;折线具有转折、突变、紧张的特点,可用于表现物体的棱角、转折处或表现运动、变化的物体;而自由线条则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情感和即兴创作的灵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 线条在造型中的作用
结构表现: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物体的线描结构图,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讲解线条如何准确地描绘物体的轮廓、边界和内部结构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线条在构建物体形状和确定物体比例方面的重要性。
质感表现:展示用不同线条表现不同质感物体的线描作品,如用细密、均匀的线条表现光滑的金属表面,用粗糙、断断续续的线条表现破旧的墙壁或树皮,用柔软、弯曲的线条表现毛发或布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方式,让学生体会线条在表现物体质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光影表现:以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如圆柱体)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从而营造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让学生明白线条的疏密与光影强度之间的关系,即受光面线条稀疏,背光面线条密集,投影部分线条最重且形状与物体和光源的相对位置有关。
空间表现:展示一些具有空间深度的线描作品,如风景写生、室内场景等,分析作品中线条是如何通过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以及线条的穿插、重叠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位置和空间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线条在构建画面空间感方面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表现自己作品中的空间关系。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1. 教师选择一个简单的静物组合(如一个花瓶、一个苹果和一本书)进行线描写生示范。首先,用较轻的线条大致确定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比例关系,勾勒出物体的基本轮廓,注意运用直线来把握物体的整体形状和结构。
2. 然后,逐步深入刻画物体的细节,根据物体的质感和光影变化,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进行表现。例如,用流畅的曲线描绘花瓶的外形,用细密的线条表现苹果的表面纹理,用较粗的线条强调书的边缘和转折处,同时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空间层次。
3.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强调线条的运用要自然流畅、疏密得当,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并且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构图和节奏感。
(四)学生实践(20 分钟)
1. 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选择教室里的一个角落或一组静物进行线描写生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线条知识和技巧,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并且要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画面的'整体效果。
2. 学生开始进行写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线条运用不熟练、结构比例不准确、质感表现不到位、光影和空间关系处理不当等,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线描写生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或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2. 请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表现重点以及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线条的运用技巧、物体的表现效果、画面的整体构图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线条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线条在表现物体的结构、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作用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加强线条练习,多观察生活中的线条之美,不断提高自己的线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照片或一个场景,运用线条进行创作,可以是写实的线描作品,也可以是具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抽象线描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线条与造型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写生实践中运用线条较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特征,并在作品中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运用线条表现复杂物体的结构和空间关系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大胆地突破传统,尝试运用独特的线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6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并了解其特点和表现力。
掌握用线条进行简单造型的方法,能够运用线条描绘出物体的轮廓、结构和质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线条运用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学会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线条的特点和表现力,学会运用线条进行造型。
引导学生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2.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创造性地表现物体,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帮助学生在造型中把握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等变化规律,以体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几条不同类型的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条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2. 教师总结:线条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描绘物体的形状,还能传达情感和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线与造型”。
(二)新授(12 )分钟)
1. 线条的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线条的图片,如建筑中的直线、河流的曲线、山脉的折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线条的形态。
讲解直线的特点:刚直、挺拔、稳定,常用于表现建筑、树干等;曲线的特点:优美、柔和、流畅,适合表现云朵、水波、头发等;折线的特点:转折、锐利、有节奏感,可用于表现山峰、闪电等。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这些线条来表现,加深对线条特点的理解。
2. 线条的表现力
教师展示几幅只用线条绘制的绘画作品,如梵高的《星月夜》、毕加索的《公牛头》等,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线条是如何表现物体的形态、质感和情感的。
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些作品中,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等变化对表现物体有什么作用?例如,在《星月夜》中,漩涡状的曲线表现出天空的动感和神秘;在《公牛头》中,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公牛的形态,粗线条强调了公牛的力量感。
教师总结:线条的不同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不同特征,也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师示范(8 分钟)
1. 教师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如一个苹果,进行示范绘画。
首先,用轻淡的长直线画出苹果的大致轮廓,确定其形状和位置。
然后,根据苹果的结构和光影变化,用曲线表现苹果的表面起伏,用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其明暗关系,如在受光面线条较疏,背光面线条较密。
最后,用细线条刻画苹果的细节,如梗、蒂等,使苹果更加生动形象。
2.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边画边讲解线条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强调线条要流畅、自然,根据物体的特点灵活变化。
(四)学生实践(15 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或场景,运用所学的线条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是单个物体,如一个花瓶、一朵花;也可以是一组物体或一个小场景,如一个水果盘、校园一角等。
2.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类型的线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出物体的独特魅力。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3 分钟)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
2. 教师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要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说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通过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线条及其特点和表现力,还学会了用线条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线条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和创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线条,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线条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可以是一幅简单的写生画,也可以是一组线条速写。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线条的认识和运用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较好的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在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线与造型教学设计 7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线条的情感特征和象征意义,如水平线的平静、垂直线的庄重、斜线的动感等。
2. 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线条组合来塑造复杂的物体形象和表现丰富的场景氛围,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3. 通过线条造型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线条的情感内涵,并能在作品中准确地传达。
掌握线条组合的规律和方法,构建富有层次和表现力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运用独特的线条组合创造出具有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协调线条与色彩、构图等其他美术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作品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展示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铅笔、彩笔、画纸等)、各种线条造型的优秀美术作品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幅宁静的海边风景图片,图片中用简洁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勾勒出沙滩、大海和天空的轮廓。
2.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是由画面中的哪些元素带给你们的?”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线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与造型。
(二)知识探究(10 分钟)
1. 线条情感解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线条的图片,如平静的湖面(水平线)、高耸的大楼(垂直线)、奔跑的运动员(斜线)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线条给人的情感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水平线给人以平静、安宁、稳定的感觉;垂直线让人感到庄重、严肃、挺拔;斜线则具有动感、活力、不稳定等情感特征。
进一步展示一些艺术作品,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线条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整个作品风格的影响。
2. 线条组合规律
教师展示几幅运用不同线条组合绘制的物体或场景图片,如用曲线和折线组合表现的城市夜景、用直线和曲线搭配绘制的花园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思考线条组合的方式和效果,然后教师讲解线条组合的基本规律,如疏密搭配、长短结合、粗细对比等,可以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不同类型线条的合理组合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变化和空间层次。
(三)教师示范(8 分钟)
1. 教师选择一个复杂的场景,如热闹的集市,进行示范创作。
首先,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集市的大致轮廓,确定画面的构图,如主要摊位、人群、道路的位置关系,运用直线表现建筑和道路的结构。
然后,根据物体的特征和场景氛围,用曲线描绘人物的服饰和动作,用折线表现摊位的轮廓和商品的形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来体现光影和物体的前后关系。例如,在表现人群密集的地方,线条较密;在表现空旷的道路时,线条较疏。
最后,选择合适的彩笔为画面上色,色彩的选择要与线条所营造的氛围相匹配,如用暖色调表现集市的热闹和活力,进一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在上色过程中,要注意色彩不要覆盖线条的表现力,而是与之相互融合。
(四)小组合作实践(15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布置小组作业:以“校园运动会”为主题,运用所学的线条知识和组合规律进行创作。
2. 各小组进行讨论,确定创作思路和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画运动员,有的负责画观众,有的负责画场地设施等。
3.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 分钟)
1.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作品展示在教室前面的展示区。
2. 先由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的创作思路、线条运用特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氛围。
3. 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线条的运用、画面的表现力、主题的表达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4.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各小组的努力和创意,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六)拓展延伸(4 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中运用线条元素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了解线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创新应用。
2.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电线、绳子、树枝等,运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件以线条为主要元素的立体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和知识探究环节,学生对线条的情感和组合规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师示范和小组合作实践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部分小组都创作出了有一定质量的作品。在评价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从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然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合理、协作不顺畅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于线条与其他美术元素的融合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让学生创作出更加成熟和富有创意的作品。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收集和网友自主投稿,本平台为信息承载服务,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删除。暂不接受AD,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