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台风的再生与变性,是自然界中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现象,也就是当一场台风结束其生命周期后,其残余的能量和气流并未完全消散,而是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重新组织,形成新的气象系统。这种现象被称为台风的再生,那么大家知道台风后造成次生灾害有哪些吗?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台风的再生和变性
台风
台风在登陆后一般是迅速消亡的。有些台风登陆后,如果在陆上并没有完全消失,并且又移到海洋上,这时如果洋面温度较高(如在副热带地区),这种减弱的台风会重新发展加强起来。此外有一些台风在北上过程中,碰到冷空气(或冷锋)的南下,有些台风可以变性为温带气旋,并在有利条件下甚至会强烈发展。
1949—1969年8个登陆台风在回到海洋后的强度变化情况。台风入海后6小时强度重新加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在海上维持这个强度。从台风的中心气压变化看,在8次中,有4次看不出变化,其它4次每6小时平均降低2毫巴。最大风速平均增加9米/秒,这个值也可能偏低一些,因为在海上仅靠少数几个测站或船舶报告不易得到准确的地面最大风速。再生台风大部分出现在黄海地区。台风在刚离开陆地或离开陆地后不久就开始加强,很少在入海相当时间以后才显出加强。1971年23号强台风是台风重新入海后再度加强的一个例子。这个台风在福建闽江口登陆后仍能维持一定强度,从云型看没有表现出一般登陆台风常出现的迅速消散的情况,结构仍很紧密。
以后台风在高空槽前转向,并进入黄海,风速从陆上的18米/秒增到25米/秒。在台风登陆和重新回到海洋的过程中,由于台风热量和水汽供应条件的改变,对其结构也有明显的影响,其中眼区的变化是很显著的一个特征,这从卫星云图上看得很清楚。台风在离开了海洋能源登陆之后,会失去其眼。如果登陆1.2天后,台风又回到水温较暖的洋面上,眼区可以再度生成。有人曾根据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研究印度洋一个热带气旋(达到台风强度)移入马尔加什共和国后30小时又回到洋面上台风眼再生的情况。这种热带气旋在登陆之后,如果势力甚强,虽然能源大部分切断,但在风暴上空由于有某种动力因子,仍能造成上升运动。一旦台风有机会重新回到海洋上,又有热源可以利用时,在对流层下部上升运动与地面热源相互作用下,结果使地面气压梯度加强,眼区重生。
另外,在眼再生地区上空,上部对流层条件也是有利于台风再发展的。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8.9月。当台风北上接近中纬度的强斜压区时,如果有深厚冷空气团迅速侵入,由于有新的能量加入,可使台风变得活跃起来,这时台风出现再生现象,同时并向温带气旋转变。这种情况在日本和北美东岸可以见到,常常发生在台风季和飓风季末期。这时极地冷气团爆发,开始侵入到纬度较低的地区。这种再生的热带气旋或变性生成的温带气旋可以维持几天时间。有时可移到中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附近,同时仍保留残余的热带扰动特征。可以看出,在20年间,共有16个个例。这些风暴的路径大体上相近并且集中,大都在115°—120°E之间转向。台风变性为温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在华东和华东沿海地区;另一个在日本海和边界附近。其中有8个台风是在陆上变性为温带气旋的。
台风在变成温带气旋后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向东北或偏北方移去,可到达40N以北,少数台风能到达55°N的地区。1954年在美国东岸的Hazel飓风是热带气旋移近西风带的强斜压区(急流区)时迅速再生并同时转变为陆地上温带气旋的典型例子。这个破坏性飓风在1954年10月15日通过美国东海岸移入陆地,这时正好碰上北美大陆中、东部有深厚的强冷空气爆发,与一般的登陆飓风的情况不同,这个飓风并没有减弱。这时有一条强冷锋侵入飓风环流中,使有效位能大量地转换为动能。这种新的能源供应使风暴维持下去,并变性为一个温带气旋。这个温带气旋并得到了强烈发展。从当时300毫巴图看,在美国上空有一个深槽,风暴的位置已经进入高空槽前势力强大的正涡度平流区内,也就是说在风暴上空叠加一个强烈的高空辐散场,促使在高空把风暴中心的空气向四周吹走,因而增强风暴的环流,而使中心气压降低,风暴强烈发展。
1974年8月底一次黄海气旋的强烈发展是中纬度西风带斜压区影响台风激烈变性为温带气旋的又一例子¹),造成8月29—30日在黄海、渤海地区出现8—10级大风,阵风达11.12级。28日20时以前是台风阶段,28日20时—29日08时是变性过程,29日08时后,是温带气旋在水平力管场的锋区位能释放作用下强烈发展时期。28日以前,台风可能由于与北侧冷锋接触,有冷空气扩散卷入台风,已开始减弱。28日08时以后,台风向西北移入原位于122°—125°E间的南北向锋区内而进一步减弱,变为热带低压。以后随着冷温度槽侵入台风内部使16号台风变性。29日以后,变性的台风突然再度加强,其中以29日14—20时间加强最快。由于冷暖平流作用使进入台风的低空锋区显著加强和沿岸高空槽产生的强烈高空辐散,使得温带气旋急剧发展。在115°—120°E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高空槽存在,这个高空槽在16号台风变性前后,在我国东部高空冷涡不断东移情况下加深的。
台风
在高空槽前,出现强烈的高空辐散。而在低空又有倒槽自东侧移入叠加于台风倒槽之北而造成该区低空有明显辐合,在这种高空强烈辐散,低空辐合加强形势下很有利于变性系统的急剧发展2.另一方面,由于低空大陆沿岸存在着明显的冷温度槽,使冷空气或锋区从西侧不断进入台风,而同时由于上述北方倒槽叠加而副热带高压又处于西进或稳定状态,使得在台风东侧常有强烈的暖湿空气北上,造成变性系统内锋区加强。根据1974年8月29日20时大致经过郑州、济南、青岛、大连、平壤、元山等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剖面图分析,确实存在一条明显的锋面,自对流层顶下延到大连附近。锋区中等θse线密集,锋区西侧空气温度低,露点差大,θse值小,比较干冷,吹西北或偏北风;锋区东侧空气比较暖湿,偏南气流较强。w值零线几乎通过气旋中心,东侧暖区为上升区,而西侧冷区为下沉区。这种分布可以使斜压位能释放。计算证明,这种位能释放可以解释地面风速的急剧增大。
上面这两个例子说明台风在30°N附近转向后,预报员要注意判别两种情况:如果斜压性的释放条件有利,就要注意会不会变性为温带气旋,并强烈发展;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一般就预报它迅速填塞。Sekioka[38分析21个移入日本和日本海的台风结构,发现18个具有复合结构,有比较明显的锋面系统,只有3个在这样高纬度的地区仍保留有热带台风的性质。他指出,当一条原先存在的锋面入侵到台风内部后,在这条锋上会诱生一个新的温带气旋,形成由台风(又称主涡)和温带气旋组成的复合系统。台风本身在中纬度是不会变成温带气旋的。
这和上面两个例子不同。诱发的温带气旋可以得到发展,同时主涡则逐渐消失。这样台风便好像变成温带气旋了。反之如果原先的锋面,没有入侵到主涡内部,就不会有温带气旋形成,也看不到明显变性,其结果是不带冷暖锋的主涡在其移动中逐渐减弱。Matanol³9]根据这一观点重新分析了飓风Hazel后,同样也发现当飓风在变性时,在原先的一条冷锋上诱发了一个新的温带气旋。Sekioka[401又分析1966年9月16号台风(Doris)和8月12号台风(Winnie)的变性情况,进一步证实上述看法。
台风后造成次生灾害有哪些
台风后造成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会导致洪涝灾害,这种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涝,甚至河流泛滥。此外,台风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对地形造成了影响,导致土壤松动,进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特别是在山区或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这种风险更加显著。
为了减少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加固建筑物、疏通排水系统、提前转移可能受影响地区的人员等。此外,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如洪涝、滑坡等,需要及时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